图为北京市一中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姜颖。
“现在开庭。”4月6日上午,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响,一起由百度商标引发的行政纠纷案件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审判席上,一名白皙文静的女法官端坐于审判长位置,声音虽显柔弱,但话语中却显示出坚定的自信心和深厚的专业素养。
这位法官就是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姜颖。从北京法院系统组建知识产权庭至今,43岁的姜颖与知识产权审判结缘已经整整18年,从“中国入世后客车侵权第一案”到“向微软说不”的Windows软件许可使用合同纠纷案,从开创性确立了“即发侵权行为”的“香格里拉”商标权案,到仅用了18天就审结的奥运口号侵权纠纷,一系列要案、名案、难案、新案,都与她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国际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领域,姜颖这个名字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
名案历练勇于担当
初见姜颖,她的文静端庄、和声细语,与印象中不怒自威的法官形象有着不小的差距。可仅仅一句话,她便“暴露”了自己文弱的外表下那永不服输的坚韧和担当:“站在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最前沿,面对着国内外当事人期待的目光,面对着国际司法同行们的关注和评判,我没有理由懈怠,没有权利放弃。我能做的,就是穷尽全力,做到最好。”
为了这个“做到最好”的目标,姜颖做了很多。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后,涉及专利权、商标权的授予及效力的案件被交由法院裁决,从而将法院推到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最前沿。为了迎接这一巨大的考验,北京一中院决定由姜颖和其他两名法官组成审理上述案件的专门合议庭,由姜颖担任审判长。艰巨的任务落在了姜颖柔弱的肩上,可这不仅没有将她难倒,反而给了她施展的空间——短短两年的时间,她就和合议庭的法官们一起成功审结案件400余件,其中还不乏大量审理难度大、国内外关注度高且无先例可循的名案难案。
当时审理的德国尼欧普兰汽车公司诉国内三家汽车企业客车外观设计专利侵权案,姜颖记忆尤为深刻,这一案件后来也被称为“中国入世后聚焦案件”。“当时中国刚刚加入世贸不久,欧盟国家普遍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持怀疑态度,而尼欧普兰公司又是一家在欧洲拥有大量用户和广泛影响力的企业,所以国际社会对这起案件高度关注。”姜颖回忆说,“接到这个案子,我马上意识到此案意义重大。当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我的审理和判决,给各种质疑之声以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明。”
那时,姜颖对于汽车的外观设计并不内行,为了做到“最好”,她一面努力学习有关汽车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大量分析研究国内外关于外观设计专利的法律规定和相关案例。审理过程中,原本法官完全可以依据当事人提供的照片证据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可姜颖却坚持要组织当事人进行涉案客车的实物比对,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通过严谨的调查和审理,此案最终确认被告侵权。
两个月后,姜颖在一次随法官代表团访日途中,日本学者还专门提到了这一判例并评价说:“该案判决表明了中国保护外国企业知识产权是有决心有力度的,也增强了我们在华投资的信心。”
跳出个案着眼大局
类似尼欧普兰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案件,姜颖审理的已经不胜枚举,“法拉利”案、“苹果”案,“保时捷”案、“伟哥”案等等,几乎每一起案件都成为当时知识产权领域的关注焦点。也许是在一件又一件难案、名案的考验下,姜颖习惯了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既不放松专业性,同时又兼顾社会影响,她总认为:“要善于跳出案件看案件。因为个案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出的深层次矛盾。”
2002年,在搜狐与新浪之间的著作权大战中,姜颖在逐一甄别查清涉案图片的权属状态、合法来源的前提下,没有简单裁判,而是反复细致地为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协调,并最终促成了双方的和解。因为在姜颖看来,两大门户网站都拥有数以千万计的用户,只有双方良性竞争,共同发展,才可能实现双赢,最大限度地保障网民及用户的利益。
2005年6月,举世关注的奥运会口号发布,当“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随即在全世界叫响的时候,一件诉奥组委奥运口号侵权的案件却诉到了法院。一审宣判后,原告不服上诉至一中院,案件由姜颖承办。
“其实案件本身并不复杂,难点就在于其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为此,姜颖对此案定位在既要严格依法公正裁判,又要着眼大局、服务奥运。借助丰富的审理经验和扎实的法律功底,姜颖仅仅用了18天就审结了此案,依法确认了奥运口号著作权的归属。
前奥组委法律事务部副部长刘岩事后说,国际奥委会通过这个案子对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司法保护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坚定了他们对中国依法办事、依法审判、保护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信心。
求学若渴厚积累实
除了姜颖审理的一个又一个“响当当”的案件,与姜颖共事17年的一中院知识产权庭法官仪军告诉记者,姜颖能够在这个以“高精尖”著称的知识产权法官队伍中始终立得住、站得稳,主要得益于她求学若渴的精神,并以此奠定的扎实的法律功底和出色的调研能力。
1994年,北京法院组建知识产权庭,刚从学校毕业的姜颖如愿成为一中院知识产权庭的一员,也成为了我国最早从事知识产权审判的“拓荒者”之一。2001年,最高法院组织了一次“中英青年法官交流项目”,姜颖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去英国留学一年的难得机会。
“我印象非常深刻,当别人把我第一次介绍给我的知识产权教授时,他当时不以为然地说了一句‘中国?中国也有知识产权保护?’当时,我觉得自己的心被狠狠地刺了一下。”姜颖说,从那之后,她坚定地告诉自己:“我要通过我审理的案件,让外国的当事人及司法同行们,真正看到中国司法的发展与进步。”
回国后,姜颖加快了自己的研修步伐,不仅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学知识产权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边工作边深造,而且参与了大量调研课题和学术论文编撰。据统计,仅2006年至2010年间,她就参与策划、组织并执笔完成了有关《知识产权确权纠纷案件的解决机制》等13项调研课题;十多年中,由她主编、合著涉知识产权法学著作共计15部,主持、执笔完成的各类学术论文、调研报告28篇。她还曾应邀参加了专利法修订草案、专利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商标法修订草案、专利审查指南修改等六项重要立法活动的专家论证,为知识产权立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建议。
不仅如此,在众多的国际知识产权高端论坛上,在各类学术会议上,经常可以见到姜颖的身影,她作为中国法官的代表,用流利的英文发表着精彩的演讲。
全心倾注无悔奉献
姜颖的专业留在了当事人的心中,姜颖的勤奋好学感染了她身边的年轻法官,姜颖将中国法官的风采展现在了世界同行面前。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神采奕奕的女法官患有严重的类风湿病,与病痛抗争的16年中,由于长期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姜颖的病情恶化很快,手脚关节已经发生变形,发作起来疼痛难忍。为了不耽误工作,止痛药成了姜颖的必备药,每次开庭前,她都会偷偷吃上一片。
在办理原告谢文武状告专利复审委员会一项涉及专利技术的案件中,风湿病发作的姜颖不仅没有发送对案件审查的要求,反而突破了程序性审查的习惯做法,自行学习研究相关技术原理,对涉案专利的创造性进行了深入的比对和研究,最终作出撤销专利复审委员会决定的裁决。但是,宣判后,姜颖的身体却再也支撑不住了,随即住进了医院。当事人谢文武得知此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每当周围人劝她休息,她总说“案子不结,我就是躺在病床上,心里也不踏实”。甚至临产前,被医院定为高危产妇的姜颖还硬是在病床上完成了一个案件的判决。
“每一件案件都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每一份判决都关乎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期盼和渴望。我实在不想让当事人等的太久。”姜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