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维 张先余
清秀、儒雅,这是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综合处处长熊自力给人的第一印象。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在他内心深处,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他面对地质灾害时,从不畏惧和退缩。
汶川抗震救灾,过家门而不入
汶川地震发生时,熊自力正在武汉出差,距成都千里之遥的武汉震感强烈。当他从司里同事的电话中了解到地震发生在成都附近时,他的第一个电话打给了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然后是处长、副处长、地环总站站长,可一个都没有接通。与成都通信中断,音讯全无,绝望的感觉渐渐在他心里弥漫——除了长期共事的省厅同志外,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一家子至亲全在成都,他们怎么样了?他恨不得插翅飞到他们身边。在接到司里派他前往震区的电话后,他没有一点犹豫,尽 管同事提醒他,那里余震非常厉害。
当晚10点半,熊自力飞抵重庆,下飞机后直奔成都,他成为国土资源部第一个抵达震区的人。此时家中依然没有消息,可他完全顾不上回家看一眼,连夜赶往绵阳。“从电视上看,成都没什么大问题。”他这样安慰自己。凌晨1点半,在和绵阳国土资源局接头后,他们才得知,当晚不可能赶到北川,到处都是滑坡、崩塌,根本无路可行。
在车上稍作休息,天刚蒙蒙亮,他们就出发前往北川县城,调查王家崖滑坡等县城周边地质灾害隐患情况。这时,北川县的幸存者开始向外撤离。一路上,几乎都是受伤的人,路旁还有很多遇难者的遗体。在和家人联系不上的时候,熊自力没有哭,可此时,他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
很快,一个巨大的滑坡出现在眼前,没路了。滑坡上不时有巨石滚落,熊自力马上意识到,必须做一些地质灾害危险点的指示牌沿线安放,保证这条生命线的畅通。可眼下,牌子做不了,他找到武警,提醒他们必须组织警戒,山顶、滑坡两侧,都要有人放哨,否则一旦发生余震,所有经过的人都会有危险。
北川考察后,熊自力和专家立即赶回绵阳写出调查报告。下午2点,报告发回部里。3点,徐绍史部长拿着报告到国务院开会。此时的绵阳依然一片混乱,很多地方没电。熊自力果断提出,绵阳国土资源局先清点有没有人受伤,包括职工家属。同时,组织人员制作地质灾害危险点指示牌,送到北川,组织地环科的人沿线跑,保证生命线的畅通。他则同专家一道,继续沿线查看地灾隐患。晚上,他们在大雨中撤回绵阳市。他已经二十几个小时没吃东西了,可晚饭时,偌大的食堂只能提供一点点米饭和菜,大家让来让去,一人只吃了几口。这情形,让人忍不住联想起抗美援朝上甘岭阵地上那个让苹果的故事。
一个月后,熊自力终于走进了父母家门,这才发现,那座老式的红砖楼已经变成了危房。墙面上巨大的裂缝,让他心里发寒,可有50年党龄的父亲却坦然地对他说:“你忙的是救人的大事,快去忙吧。”
两个月后,熊自力回到北京。之前,他拒绝了司里让他回京休整的好意,坚持留在震区工作,跑遍了重灾县的主要城镇和通往灾区的主要公路,直到重灾区地灾隐患排查结束,“一图一表一报告”完成。
2008年10月8日,熊自力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
一定要到现场,否则没有发言权
作为组织协调人员,熊自力其实只需要在后方等待专家们的调查结果即可。但他认为,不到地质灾害现场,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每次参与救灾工作,他都坚持跟着专家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出野外习惯了。”他这样说,“再说,在灾害应急时,共产党员不走在最前边,谁走在最前边?”
地灾现场,不仅意味着艰苦,更意味着凶险。
2008年5月,四川安县。熊自力乘坐直升机到山里考察。从空中俯瞰,山里几乎全垮了。飞机好不容易找到着陆点,却在即将着陆时又飞起来。“太危险了,旋翼差点碰到两边的山。”机长的话,让大家出了身冷汗。下了飞机,入目一片荒凉,仿佛是无人区。这里原本是座繁华小镇,地震后,山上的植被全部消失,只剩下白花花的石头,人走光了,只留下狗和猪。可又不闻犬吠声,狗大多饿得奄奄一息。大白天,这里静得吓人。
2010年6月,贵州关岭。为了查看有没有发生二次灾害的可能性,熊自力和专家一道冒着危险爬上滑坡体。他们从滑坡前缘开始,在滑坡堆积体上溯流而上。后来航拍显示,滑坡体长度超过2公里。一路上,岩石崩塌的声音不时传来,被拦腰折断的树棵棵都有碗口粗。2公里路,他们走了3个小时。走到后缘,除了石头坠落的噼里啪啦声,四周是死一般的阒静,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头天晚上他们就没吃饭,今天又没吃早饭,可他们忍着饿,用一上午时间看完了现场。“在灾害现场,挨饿是常事。”熊自力对此不以为意。之后几天,他们组织排查队伍,每天早上8点钟上山,晚上八九点返回,把灾区周围大约73平方公里的区域全部进行了拉网式排查,一寸土地都不漏,仅用四五天时间就迅速形成了“一图一表一报告”。
2010年8月,甘肃舟曲。每天早上7点,熊自力和专家们背上水、面包,顺着山沟爬进山。山沟很深,却只有两三米宽,两面是两三层楼高的巨石,泥石流出山后,很多石头都摇摇欲坠,情况凶险无比。“一旦石头坠落,跑都没地方跑。”当时,他一直在腹泻,又没有治疗条件。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只能偷偷吃点药。三天时间,他们每天在山里工作12小时,回到驻地还要整理资料,忙到深夜,却连澡都洗不了。“8月12号,突然来水了。我们特别高兴,冲进卫生间捧起水洗脸,却发现水有一股说不清的怪味。一问服务员,才知道是门口排水沟流过来的水。”他苦笑。
但能够救人性命于危难中,虽苦犹甜。去年8月11日,有调查队伍在白龙江对岸排查时发现很大的隐患,而当地气象部门预报8月12日会有大雨。意识到危险极大,熊自力和专家们迅速制定紧急方案,把撤离路线、疏散路线、每一个临时安置点,全部在方案中标出来,提交给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在县城大街小巷贴出来,并且通过高音喇叭连续播放。第二天,对岸的沟果然发生了泥石流,但1000多人无一人伤亡。
年轻人的大兄长
提起熊自力,地质环境司人人交口称赞。
卓弘春说:“他是我特别敬佩的领导,是大兄长。他对地灾防治业务特别熟悉,从他那儿,我获益匪浅。有一点我印象特别深,去年7月中旬我们要发一个明电,请各省做地灾防范。我写完后,熊处特别提醒我,要说清楚雨在哪儿下。然后增加了陕南秦巴山区注意防范群发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内容,后来陕南安康一带果然发生了群发性地灾。”
熊自力说:“这就是经验。我不会保留这些,我会把自己知道的、经历过的,都告诉年轻同志。再聪明的人,都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知识全都学完。”
的确,对于帮助年轻人,熊自力从来不遗余力。去年刚参加工作的段晓康对此深有体会。去年汛期,地灾防治任务极其繁重,熊自力兼任综合处、灾害处处长,恨不得一个人忙成三个人。即便如此,他也不放松对年轻同志的“传帮带”。“当时,事无巨细都要向他请教,每个问题他都耐心解答,每个文件他都认真修改,从不推脱。”熊自力的毫无保留,让段晓康感怀于心。其实,不但对于司里的同志,对地方上的地质灾害防治人员他同样如此。
综合处是司里的“大管家”,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负责。除了地质灾害防治,其他工作的部署协调压力同样非常大。包括汛期检查、资源协调、队伍组织、阶段性方案制定等,以及同外部门的合作、对媒体的开放,样样工作都少不了处长熊自力。与此同时,他还要不停地参与撰写、复核材料、文件,内容涵盖了应对气候变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质公园等种类的工作。
可熊自力在做这一切的同时,还要抽出时间思考问题。比如,如何抓住主要问题,完善制度;如何协调组织,做好地灾防治中与气象、民政、地方政府等诸多方面的协调工作等等。“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形成合力,把地灾防治工作做到最好。”他说。
眼下,创先争优活动正深入开展。熊自力说,去年全年地质环境工作,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质公园等,都和创先争优结合起来开展,效果特别好。“我们围绕中心工作,带着感情、真情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群众办好事,解决群众最关心、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的事情,保护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又围绕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和社会科学发展,在地热和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了制度,解决遗留问题。”
熊自力非常喜欢前国家足球队主教练米卢的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个良心活。在他看来,在这种急难险重任务中,态度对各方面影响特别大。“态度也是工作动力。态度摆端正了,真正以人民群众和党的利益为重,总会想办法克服困难。”他说,“所以我觉得,在创先争优过程中,要强调精神,要强调共产党员的风范。通过我们的这种态度,向人民群众传达一种积极进取的信息。”
有些时候,精神、态度、信仰、党性,这样的词语会被人当成空话,但,一个侈谈党性、空谈精神的人,是决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冲上前的,而熊自力敢于这样做。他是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佩的地灾防治的硬汉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