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晏 彭小云
“两年的援建生活,工作任务繁重、生存环境恶劣,有时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但我一直坚守一个信念:参与援建是我的骄傲,把真心、爱心、责任心洒向理县的山山水水是我的荣耀。”
在湖南省对口支援四川理县灾后重建的总结表彰大会上,他的发言感动了现场观众。他,就是湖南支援四川理县灾后重建的一等功获得者——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基建办主任王先佑。
真心付出让甘泉润泽藏羌寨
理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境内山峦起伏,几乎村村都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半山腰上,远离河谷,加之地震造成饮水渠垮塌,灌渠开裂损毁,用水成了当地羌藏村民的最大难题。
一来到这里,看到当地人每次取水,都要走十多里的山路,取回来的水因为不干净而导致吃坏肚子的事情经常发生,王先佑十分痛心。他当即向援建队建议,把饮水工程作为湖南第一个援建项目。
为做好项目的前期论证,王先佑和队友在20多天时间里走遍理县13个乡镇81个村庄,收集了近30万字的灾后基本情况,为饮水工程的确定和论证提供了最原始、最基本的资料。
2008年9月24日,“三湘情”农村安全饮水及灌溉工程正式启动。工程由湖南援建队项目二组牵头负责组织实施,王先佑是项目二组组长。工程一上马,就遭遇了一系列难题。
2008年的国庆节,王先佑主动申请留守。他带领队员们每天起早贪黑,爬上几千米高的山腰寻找水源点;一次又一次地结合各乡村小镇实际,修改完善施工方案;下乡到饮水工程的工地进行安全质量检查,有时一天要跑100多公里,查看好几个工地,王先佑渴了就喝几口凉水,饿了就啃几块随身携带的饼干,吃不上饭是常事。由于余震不断,公路两边常有滚石落下。一次在蒲溪回来的路上,一块直径将近两米的巨石滚落下来,正好从他们乘坐的越野车车顶上飞过。“当时的情形,好险!”王先佑至今心有余悸。
在高原干旱山区实施安全饮水及灌溉工程,最难的是寻找安全可靠的水源点。藏羌同胞的村寨都在山上,一个自然村不过100余户人家,但居住分散,面积很大,一个村子往往要寻找多处水源点,而水源点一般在海拔2000米~3000多米的高半山区,为寻找一处水源点,往往就要跋涉几十公里山路。
在3个多月时间里,王先佑和队友们走遍了理县70多个村庄,爬了20多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光鞋子就磨破了6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寻找到了600多个安全水源点,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工程要求。
进入施工阶段,困难仍然不小。要把上万米的水管通到村子里,很多施工点都要穿过塌方带,有些地方甚至要在悬崖峭壁上安装,难度很大。为了早日完成饮水工程,王先佑克服高海拔带来的高原反应,天天蹲守工地,有时甚至还加入施工队伍。
“有一次,王组长来检查工作。他看到人手不够,就跟我们一起搬,可是,搬着搬着人就晕过去了。” 湖南援建队工作人员刘曙冬告诉记者。直到那件事后,同事们才知道,一直坚持工作的王先佑不仅有高原反应,还患有血吸虫病,可他自己悄悄地硬顶着。
经过近200个日夜的努力,“三湘情”饮水工程顺利完工,彻底解决了祖祖辈辈困扰全县3.5万羌藏同胞饮水问题和近3万亩农田的灌溉难题。
2008年11月12日,首个饮水工程示范样板——薛城镇沙金村安全饮水工程完工通水的那一刻,全村几十双羌族同胞的手伸到水龙头下,体验着清流欢跃地流过指尖。“甜,真甜哟,救命的甘泉啊!”听着村民们的感谢,看着他们的笑脸,王先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爱心打拼 树援建工程新地标
从理县县城杂谷脑镇中心穿过,融民俗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影剧院、体育馆、群众艺术馆等场馆为一体的文体中心赫然在目,建筑物整体呈赭红色,各单体建筑物高低错落,气势恢宏,因与拉萨布达拉宫颇有几分神似,被当地人称为“理县的布达拉宫”。
这一大手笔也出自王先佑。
湖南援建队在前期灾情调研中发现,“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得理县羌藏文化古迹遭受重创。如具有2000多年历史、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堡’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桃坪羌寨的新功能区面目全非,还有700多年历史的、以‘屯兵文化’著称的甘堡藏寨也毁于一旦。
王先佑亲眼看到了这些被损毁的古迹,他的内心萌发了保护历史、传承发展藏羌民族文化的爱心和决心。
2009年8月,作为湖南对口援建的重点文化项目,理县文化体育中心开工。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投资近2亿元。项目工程量大、协调难度高、建设周期短、时间紧,又是湖南援建的标志性工程。当援建队领导要把这项工作交给时任综合组组长王先佑负责时,他二话没说,接过重任。
和饮水工程一样,文体中心刚一开工,就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八个单位整合成一个工程,协调难度大;地勘报告与现实不相符;设计单位因时间仓促,部分图纸不合格;施工的伏壁工作面窄小……
王先佑没有抱怨。他带领组员,一家一家单位走访,详细调查各单位的不同需求,先后主持召开数十次协调会,终于使工程设计满足了8种不同使用功能的需求。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督促设计单位迅速整改,绘制准确的施工图纸。辗转于各工地之间,督促合理安排施工工序,调整施工方案,因地制宜开展施工。
为了抢进度,文体中心项目采取了冬季施工措施,王先佑放弃了元旦佳节,一直坚守在工地上。由于劳累过度,加上高原反应,他几次晕倒在工地上,队员们马上给他刮痧,醒来后,他又继续投入工作。
一年后的2010年9月,作为湖南最大的援建项目,理县文体中心成了整个县城的新地标,成了藏羌老百姓的精神家园。
忠诚尽职 慰远行慈母心中念
“‘儿子不孝,为了灾区早日恢复重建,没有陪伴在您身边,希望您能原谅’!如果我的母亲还在世,这是我最想对她说的话。”军人出身的王先估,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眶湿润了。
援建期间,因为工作需要,王先佑从项目二组组长调整为综合组组长。综合组因工作任务繁重,专业性强,协调难度大,使得王先佑花费在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就更多了。
一直患有直肠癌的母亲先后11次住院,医院多次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为了支持王先佑工作,母亲一再叮嘱家人,不要将病情告诉他。
2010年元旦,母亲再度病危,妹妹打电话求他回家见上母亲最后一面,可当时正值王先佑负责项目施工最紧要、最关键的时候,他含着泪水,到一线指导施工,监管工程质量,硬是坚持到项目整体竣工并交付使用,才赶回家见了母亲最后一面。
当时母亲已经不能讲话了。但从母亲慈爱而欣慰的眼神中,王先估读出了慈母对儿子的恋恋不舍和无限疼爱。他泪雨滂沱,痛哭失声。
“在家人的眼里,我是个不近人情、不通情理、铁石心肠的人。妈妈的离世,让我感到愧疚,但我相信,母亲是理解我的。我有个坚定的信念:作为一名党员,没有什么比组织的信任更宝贵;作为一名干部,没有什么比事业的重托更重要;作为一名援建者,没有什么比兑现两地人民的期望更崇高……”
这就是王先佑的心声,一位充满真心、爱心、责任心的可爱、可敬的湖南“国土人”的心灵独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