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夫 王 帅
春节长假还未结束,辽宁省第七地质大队四川稀土矿普查项目组的工作成员,就投入到紧张的室内工作中来。“3月底,我们需要提交完整的报告。”技术负责人王德章说。
从去年11月13日出发至工作地点四川冕宁县,项目组在海拔3000多米的大山里一待就是50多天。在这段时间里,项目组完成了1:2000地形测量3平方千米、坑道测量14500米、GPS控制点(D级)19个、1:10000填图14.70平方千米、刻样取样1301件;岩矿鉴定样30件……
食量集体下降
“这50多天里,我最不习惯的就是吃的,拉肚子受不了!”王琪至今印象深刻。项目组这帮东北大汉吃惯了“猪肉炖粉条”,对于当地厨师顿顿用腊肉来“款待”还不太适应。“我直拉肚子。一天跑十几次厕所,山都上不了。”王琪说。
山得爬,工作得干。大伙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酱油拌面,虽然索然无味,却不用坏着肚子爬山进矿区了。当然,吃到最后几天,大伙的食量全部下降。“山里面,买什么都不方便。他的适应能力最强了。”王琪指着对面的王世伟说,“可也瘦了20多斤,真减肥呀!”
轻伤不下火线
四川空气潮湿,日照较少,与东北干冷的气候极为不同。由于矿区海拔3000多米,高原反应强烈。项目组成员普遍反应是走个二十几步就气喘吁吁,不得不停下休息一会儿。二十刚出头的壮小伙能多走十几步可也得休息,不用干活就能汗流浃背。“坑道与驻地还比较远,有时候单程步行就得两小时。”项目负责董岩说。没一会儿,汗水把衣服从里到外浸了个透。每天湿衣服上山下山,没有阳光,衣服五六天也不干。其结果是大家集体感冒。
组长发话,感冒严重者必须休息。可谁也不想当这个严重者,一边咳嗽一边流着鼻涕进矿区,填图、取样、编录……工作进度一点没落下。“人呐,多困难的环境都能适应,就看你能不能狠下心!”董岩如此总结项目组的经历。
回家过年的愿望
“这里的风景真漂亮,大自然的雕琢让山崖姿态百媚,天空高远广阔,峡谷流水滔滔……11月份这里还翠柏青青,家里都下雪了吧,真想看看,我们都想家了。”这是王琪工作日记中的一段话。
项目组工作期间,恰逢移动的塔基站维修,手机一直没信号,与家人通电话显得弥足珍贵。常常可以看见项目组成员拿着手机,对着大山愣神。“景色再美,也不是我们的家。”王琪感慨,“在那地,手机只能当表使。”
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家过年成为共同的期盼。为了抢时间,项目组每天起早贪黑,一天跑四五个矿洞。时间排得满满的,也可借此减免思乡之苦。
身高洞矮挺难受
矿区的矿洞对于平均身高近180厘米的项目组成员是一种折磨。在取样的几个小时时间里,大家不得不时刻保持弯腰姿势,头上戴着安全帽防着不平滑的洞壁的磕磕碰碰。一天下来,腰酸了,脖子疼了。第二天照旧争着往里钻,没人喊苦。
“王世伟递样时以为出了洞口,一抬头直接撞上洞顶,安全帽都飞了,坐在地上20多分钟都没起来,我们当时吓坏了。”王琪说。正认真地画着图的王世伟听到名字头也没抬,说:“没啥事,大家都撞,只是我那下用力过猛了。”
爬起来后,王世伟不顾大家的劝阻,又进洞与大家一起工作,“有啥休息的,又没啥事,继续干”!
首次骑马多惊险
蜀道难行是出了名的,在出发之前项目组也做好爬大山的准备,可到了冕宁县却还是大大“惊喜了一番”。山路泥泞又多马粪,宽度每次仅能容一匹马通过,所以唯一的交通工具只有马匹。一边是山壁,另一边就是万丈悬崖,项目组就这样骑着马沿着山路盘旋着向海拔2600余米的目的地进发。这些人都是第一次骑马,骑术当然不高。“我都不敢睁眼,那马就沿着悬崖边走,我一看就晕,得闭着眼走。”董岩说。
四川之行虽然辛苦,但大家用不屈的意志提前完成了工作任务,将辽宁省第七地质大队的足迹留在了蜀道,留在了那里的稀土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