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很多人对土地整治的第一印象是“土里土气”,不过是平整平整土地,能有啥技术含量?但是,陕西人用沙和砒砂岩造耕地的奇迹用事实告诉人们,如果真的这么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认为土地整治没有技术含量的人,一定是把这项工作简单地理解成了土地平整。事实上,如今的土地整治远非平整土地那样简单,而是要将很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如何保持生态环境和谐?在盐碱地以及沙地等不同地区,如何就地取材,以降低土地整治的成本,等等。
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一班人在毛乌素沙漠地区进行的探索,用自主科技创新来支撑土地整治,有效地解决了这些棘手的问题,对中国北部地区开展土地整治极具参考价值。
在中国北部地区,很多地方土地退化,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尤其像毛乌素沙漠地区,到处都是砒砂岩和沙,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这样的地区,如果用老眼光看问题,仍然沿袭传统的方法,土地将难以开发利用。
但是,土地缺乏是制约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科研人员改变传统的思路,就地取材,进行水土匹配,开展土地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正好破解了当地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两难局面。土地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各方皆大欢喜。
这些实践的可贵之处,远不止增加耕地面积。他们在造地之初就把目光放得很远,造出的地要种什么,产量能达到多少,这些问题在造地之前就了然于胸,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技术和硬件投入,做到了有的放矢。这种不同寻常的模式,更是将土地整治与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无缝接轨”,避免了一些地方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出现的“一年种,两年荒,三年回到旧模样”怪圈。
记得前不久,《土地整理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启动,标志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首个涉及土地整治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正式启动。这说明,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土地整治正处在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变的过程中。
在此期间,我们需要更多像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这样的团队,依靠自主科技创新,把瓶颈技术解决掉,然后将这些技术进行整合,并最终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土地整治从单纯注重数量向质量和生态并重方向转变。
就地取材、水土匹配、资源高效、生态和谐,这是一条土地整治工作必须永久坚持的原则。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一班人正是严格遵循这一原则,依靠科技创新,才最终完成了很多专家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然,他们所取得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他地区可能无法借鉴。但是,这种创新的精神,值得各地学习。只有如此,土地整治才会更有意义,也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