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某地实施“土地整理”,大肆与企业签订卖土协议,使300亩耕地变身为取土场。这实在是让人吃惊。细读之下,笔者深为这一变了味的土地整理而忧心。
土地整理本意是要把差地整成好地,并通过修建路、林、渠等工程使农民耕作起来更加方便。整理过程中,一些地方挖走一些土,一些地方回填一些土,取土之事在所难免,但目的一定是为了改善耕作条件。而此报道中的“土地整理”是——“一座小山包已经快被铲平,施工人员正在切割山体里的石块。”笔者曾看到云南某地的土地整理,梯田依然是梯田,却有了很好的排水灌溉系统,耕作条件改善了,村民收入增加了。对比看来,这一“土地整理”的目的让人怀疑。
土地整理项目立项前,一定要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积极参与。而报道中,村民对项目从什么时候实施,到什么时候结束似乎并不知情,还纷纷表示不知何时能重新种上庄稼。这就更让人疑惑了:如果是正常的土地整理项目,村民有地被纳入了项目中,他们应该能够得到足够的补偿,并且应该怀着美好的憧憬,等着自己的地被整理得更好耕种才对。可是,这里的村民却忧心忡忡。可见,这里的“土地整理”不仅脱离实际,更脱离了群众。
如此看来,是地方政府想卖土,却拉来土地整理的幌子,打着土地整理的旗号,行“取土”之实,意在卖土获利。这种变了味儿的土地整理,有关部门应提高警惕。
土地整理是一项民心工程。近几年,我国通过土地整理,不仅增加耕地,而且提高了农田的亩产量,为我国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据调查,整理后农田的粮食产量普遍提高10%~15%,生产成本降低10%~15%。同时,土地整理中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了农田的排灌能力,许多地方大旱之年无大灾的事实,也让土地整理成了农民的期盼。
少数变了味儿的土地整理之所以变味,最关键的一点是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要想让变了味儿的土地整理绝迹,必须坚持整理为民,坚持让群众参与,事先征求村民的意见,让群众监督,自己的事儿自己管,这样的土地整理工程最终才能符合民众的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