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把低岗缓坡地有效利用起来,真正造福于民,既解决百姓住房需求,又能增加耕地面积?山区农村发展经济的出路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今年6月,记者随农村土地整治万里行记者团来到山东省莱芜市郭家沟村采访。
增减挂钩不仅增加了耕地,还让农民住上了新房,改善了生活环境
郭家沟村三面环山,是个只有384户871人的小山村。
走到村边,记者看见,一幢幢米黄色小楼有序地排列在山坡上。山下,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边静静流过,一条柏油路通往市区;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功能齐全的便民服务中心,配套齐全的文体广场,将山村装点得更加现代化……谁能想到,几年前的郭家沟村,村民住的还是破旧的土坯房,村内住宅、道路布局凌乱,柴草、杂物乱堆乱放,环境脏、乱、差,连农用车都难以通行。
变化,来自增减挂钩试点。
2004年底,村里“山沟沟”花生油厂厂长徐祥新被全票推选为郭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后,开始全力改变山村落后面貌,他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先后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植树造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争取到扶持资金200多万元,很快使村民生活和村庄面貌得到大的改观。但是,最让徐祥新头疼的村庄改造一直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没能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出台后,徐祥新抢抓机遇,申请将郭家沟村列入挂钩试点范围。他说:“挂钩试点,让村里增加耕地,让村民住上新房,政府还给我们补助,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
2007年10月,郭家沟村决定通过旧村改造参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方式,规划建设农民新村。按照规划,全村用两年分三期完成384户871人的拆迁安置任务。并且按照由西向东的顺序,建起一批新楼,拆迁一片旧房,边建边拆,压茬进行。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旧村改造过程中,党员干部都带头先拆自己的房子。按照规划,党员徐仁泉的房子属于二批拆迁,后因工程需要,必须提前拆除。他二话没说,连夜搬到哥哥家的老宅子,第二天就把房子拆了。2009年8月,旧村改造提前完成,全村384户全部住进了新公寓,老年人免费住进了幸福小区。郭家沟村对村民旧房不予补偿,一律收归集体处理,农民仅交5万元即可入住成本价近20万元的“小康楼”,有的优惠到仅交1.8万元。
列入增减挂钩试点后,郭家沟村聘请规划设计院高标准规划,设计安置楼三种,分别是200平方米的小康楼260户,每户成本价20万余元;90平方米小康楼60户,每户成本价12万余元;5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64户,每户成本价6万余元。
“这样高标准的公寓楼,老百姓能买得起吗?”面对很多人的疑问,47岁就已经花白头发的徐祥新笑笑说:“有挂钩试点政策扶持呢,买得起。”徐祥新说,市政府规定,挂钩试点每拆迁1亩补助3万元,每复垦1亩补助5000元,郭家沟村拆除旧村300多亩,复垦增加耕地150多亩,仅扶持资金就达到1000多万元。另外还有土地开发整理、河道治理等多方面的扶持资金。复垦后的土地承包给农民种植花生等经济作物,很多还种上了经济林果,收入更加可观。实际上,价值20万元的小康楼用于安置65岁以下的整体户,仅需缴纳5万元;90平方米小康楼用于安置孩子已结婚分户的65岁以下的户,仅需1.8万元;而5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65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居住。
莱芜市国土资源局总规划师张明业说,高标准建设可以减少农民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投资,统一规划为新公寓楼后,既满足了农民群众富裕后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也使农民建房一次到位,不必短时间内就翻建。
郭家沟村如今成了全省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名村”,他们抓住国土资源部推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机遇,统一规划,高标准建设,家家户都住进了公寓楼。中央、省、市各级领导都来视察,各级媒体争先报道郭家沟的成就和经验。
记者问:“农民住新房高兴,但要拆旧房愿意吗?工作中遇到哪些问题?”徐祥新回答:“说起来,我们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是不管原先住的房子新还是旧,一律不给补偿,可是群众都没有提意见的,因为大家都沾光了,只是沾光多少的问题。都说这难那难,拆迁是天下第一难,可是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只要想着群众的难,真正让群众得实惠,再难的事也不难。我们规定,村民原住房拆除的余料全部归自己所有,有些常年有病、家庭困难的户,只花2000多元甚至不花钱就可以住上新房,老百姓拆迁积极性都很高,有些户不到一周就将旧房拆完了。”
郭家沟村采取市场化运作一块、政策扶持一块、村民自筹一块、土地增减挂钩解决一块的办法,提前完成了7.47万平方米公寓楼的建设。
沟沟岭岭都是资源,只要肯吃苦,肯干事,用足政策,就能做成大文章
徐祥新经常说:“党的惠农政策一年比一年好,扶持力度一年比一年大,政策就是财富,用足用活就能够争取到资金。可是,国家的钱没有白花的道理,都是用来扶持干事的,郭家沟要发展,就要甩开膀子干,先干事,再争取支持。”
有人说有钱才办事,在徐祥新看来,干事才有钱。6年来,郭家沟村通过土地开发、旧村改造、植树造林、大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到各类无偿资金1600万元。
如果把政策扶持比作“输血”,郭家沟在接受“输血”的同时,更注重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旧村改造,腾出了大量土地,并复垦成耕地,郭家沟人均耕地多了,几年前就想搞规模化经营,但一直落实不了。2007年10月,村里注册成立了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按每亩每年300元租金的标准,将村东1600亩丘陵地流转给公司。公司主营农林开发、养殖、旅游、建筑等项目。在公司的带动下,郭家沟村已经形成了北部花生、东部扁桃、南部黄烟三大特色农业区,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格局。公司吸收村民入股,既弥补了公司资金不足,又让群众手里的死钱变成活钱。实现了土地变股权,村民变股民,农民变工人。公司成立以来,已经先后为村里生产性项目筹资500多万元,公司与村集体形成了良性互动发展。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土地用途和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组建了土地股份农林专业合作社,将入股的土地转交给企业经营,企业向合作社缴纳股金,合作社按照股权进行分配。
“为了发展规模养殖,农林生态公司投资100万元,建起一大型养殖区。村里统一管理防疫,群众承包经营,不仅实现了人畜分离,而且提高了收入、改善了环境,更好地保护了郭家沟的绿水青山。”徐祥新说,“从2008年底开始,郭家沟还在新村前面,启动了人工湖开挖工程,目前,已形成46亩水面,把郭家沟打扮成了一个绿水环绕、花果飘香、环境优美的生态花园。”
2004年,徐祥新上任时,接过的是7.42元现金和40万贷款。现如今,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3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500万元。郭家沟的村民富了,农民人均收入由2004年的3200元增加到现在的1万多元。
6年来,郭家沟人一天也没闲着,开发土地3000多亩,治理河道将近3000米,修水库塘坝8个,植树30万株,修平板桥2座,跨河大桥1座,新修水泥路9公里,安装路灯140盏,旧村整体搬迁腾出土地150亩,新建公寓楼7.47万平方米;投资15万元修建公墓一处,将全村400多个坟头全部集中安置,节约土地20亩;为了保护郭家沟的青山绿水,2010年,又投资90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厂……
郭家沟的启示和思考:用好政策,敢于探索,勇于实践
短短6年间,郭家沟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原因何在?
首先,群雁高飞头雁领。在村支书徐祥新的带领下,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大力发展了沟域经济,合理利用了低岗缓坡,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全村人一步步过上了好日子。
当然,郭家沟的山山水水、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国土资源政策的支持。如果没有增减挂钩政策,郭家沟农民依然住在低矮破旧的房子里,更不会增加那么多耕地。
还有,得到村民的全力支持。记者在采访中,常常问起村民:“是不是村干部强迫你们上楼的?”“没有,我们再也不愿住低矮潮湿的破房子了,过去一到下雨天可不方便啦,上个厕所可受罪了,一只手打着伞,另一只手要轰赶苍蝇蚊子。现在我们住的和你们城里人一样了。既干净又方便,现在我们观念也变啦。家里要是不住楼,儿子都不好说媳妇啦。”
记者认为,农村要发展,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土地如何节约集约利用?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到底好不好,农民最有发言权。一个村有95%以上的人同意,那么5%的人暂时不同意就停下来不干吗?那么农村面貌什么时候才能变呢?5%人的意见我们要考虑,但该不该极力去放大、渲染呢?看看郭家沟村,人们自然会明白增减挂钩是怎么一回事。增减挂钩的大方向没有错,它为新农村建设,为缓解人地矛盾,为“双保”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人民日报》将郭家沟村的经验概括为“村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支部得民心”。
郭家沟的巨大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省、市、区各级领导前来视察指导,很多部门纷纷到郭家沟参观学习,各级媒体争先报道郭家沟的成就和经验。支部书记徐祥新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举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基层典型。郭家沟村,被山东省文明委授予“省级文明村”,被山东省绿化委员会命名为“全省绿化示范村”、被莱芜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统筹城乡发展先进村”,连续五年被评为“莱芜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