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99年启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来,我国水文地质、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调查等水工环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广泛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是记者从10月3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的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在水文地质调查领域,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探明全国地下水天然淡水资源量为8837亿立方米、地下可开采淡水资源3527亿立方米,为国家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完成了北方11个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首次探明鄂尔多斯全盆地区域地下水资源总量,发现161处地下水水源地,同时开展探采结合,解决了57万人的饮用水困难;基本查明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八省(区、市)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基本查明石漠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15万平方公里,建成一批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工程,解决了30多万人饮用水、20万多亩耕地的灌溉用水问题,为2010年西南抗旱提供了地下水开发基础资料和示范经验,为国家实施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完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华北平原及下辽河平原等东部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面积43万平方公里,并首次开展了有机污染物的调查,填补了地下水污染调查的空白,为制定《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提供了重要数据;在西北干旱地区、西南红层地区,以及地方病区,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和打井示范,解决了1200万人的饮水困难,四川红层地区地下水勘查解决了700万人的饮水困难;完成了北京、天津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规划,2011年全面启动全国其他29个省会城市的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工作。
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方面,完成1642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0余万处;在西南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伊犁河谷、湘鄂桂地区共完成132个县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完成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的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基本建成由地下分层标、地表GPS、空中InSAR监测组成的立体监测网,为制定《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研发了实用的地质灾害监测仪器,推广了数万套裂缝报警仪、数千套滑坡变形伸缩仪,在四川雅安、重庆巫山和奉节、陕西延安、闽东南、云南哀牢山等地区,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与发布系统;开展了国家重大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
环境地质调查方面,开展了重要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查明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北部湾等重要经济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资源潜力、区域地壳稳定性、海岸侵蚀和淤积、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状况,主动服务经济区规划、建设和管理,为环渤海湾地区提出了39处宜建地下水库库址和33处主要城市应急后备水源地;城市地质调查方面,完成了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杭州6个城市调查试点,基本查明全国33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地质灾害;完成全国31省(区、市)矿山地质环境摸底调查与评估,调查矿山11349个,并开展了陕西潼关金矿区、神东煤炭开采区等重点矿区环境地质问题详细调查。
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和打井找水工作,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在重庆武隆、贵州关岭、甘肃舟曲等特大突发性地质灾害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抢险救灾、灾害排查评估、应急处置等;积极开展西南应急抗旱找水打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