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东北边陲、富饶美丽的黑龙江矿产资源极为丰厚,已发现的矿产达131种,探明储量的矿产81种,开发利用矿产近60种,已利用矿产地500多处(不含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矿泉水、地热),共设置有效矿业权4060个。黑龙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包括加格达奇松岭地区),居全国第六位,矿业权分散,核查区域广阔。大、小兴安岭由西北横亘东南,为我国著名林区,山高林密,无线信号微弱,交通困难,护林防火措施严密,给实地核查带来许多困难。黑龙江气候夏季短促,冬季寒冷漫长、呵气成冰,奇寒无比,最低气温曾达零下52.3摄氏度。每年9月至翌年5月为森林防火期,禁止进入林区作业,工作时间非常短暂。当2009年9月,实地核查标段招投标完成时,黑龙江实际已进入了冬天,尤其是大兴安岭地区一般已是零下10多摄氏度,北风呼啸,大雪铺地,对实地核查人员的意志和毅力是很大的考验。但是,他们却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笑对一切艰难险阻。仅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就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全部野外实测工作,全省布设首级GPS控制点1833个,矿区引入控制点5555个,共实地核查矿业权3734个,用最短的时间,在最艰苦的环境里,创下了最高的效率。
四管齐下 厚积薄发
黑龙江实测开展较晚,但准备工作很早就和全国一样同步开始了。省国土资源厅为全面开展实地核查精心打造了四个保障:
组织保障。《关于开展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通知》下发后,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及时成立了矿业权实地核查专题工作领导小组和省矿业权实地核查办公室,以黑龙江省地质矿产测试应用研究所为技术支撑单位,迅速开展了前期工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动配合提供相关资料、信息数据,协助核查承担单位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技术保障。省核查办先后组织力量编制完成了《黑龙江省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实用手册》、《黑龙江省矿业权实地核查图件数字化操作规范》、《黑龙江省矿业权实地核查外业测量技术设计书》和《黑龙江省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指南与技术要求》,多次举办项目技术培训,聘请专业人员讲授地质勘查、测绘、制图等有关知识。
舆论保障。省核查办充分利用了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通过宣传栏、宣传板,张贴标语、编发信息简报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 “领导干部、矿业权人、人民群众” 等社会各方面都明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实地核查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
资金保障。省国土资源厅作为项目主管部门,经过多次反复协调,最终取得了省财政厅的支持,省财政同意拨付全部野外实测经费5149.1万元,促进了全省野外实测工作的全面铺开。此外,省核查办还先后落实了试点地区工作经费790万元,整理内业数据并检查各标段成果经费398.7万元,全省数据库建设及核查成果汇总经费930万元,共计7267,8万元,从而保证了工作的开展。
试点先行 积累经验
根据全省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区域划分特征、矿业权设置情况及实际工作情况的需要,省核查办确定了“先试点、后展开、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并决定在黑河市开展矿业权实地核查试点工作。
按照统一部署,省国土资源厅专门在黑河组织召开了“黑河市矿业权实地核查试点工作会”,各市(县)主管市(县)长及国土资源局主管局长、矿管科(股)长出席了会议。成立了试点领导机构,统一了各部门的思想,取得了地方政府及防火、林业等部门的支持、配合。
在试点工作期间,黑河市各县(市)国土局派出熟悉当地矿业权分布情况的矿政管理人员,协助核查承担单位进行实地核查,使核查单位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核准了具体的矿业权实际数量,取得了相关材料,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分别组织召开了矿业权人座谈会,就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目的意义、技术要求,工作方式以及需要配合、支持的相关事项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取得矿业权人对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充分理解与支持。
为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实地核查试点工作,黑龙江省地质矿产测试应用研究所把黑河分成6个测区,配备了强有力的实地核查人员和先进实用的仪器,技术人员分为外业测量组、编绘组、质量检查组,既明确责任,又协调配合。项目主管领导直接负责质量检查组的工作,对技术方案设计、资料收集、野外核查、图件编制、报告编写到成果送审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监控。在取得试点经验后,全省的核查工作随之铺开。
创新机制 保证质量
核查成功的关键是质量。省国土资源厅采取多项措施来保证质量标准。
严格筛选核查承担单位。在实地核查队伍选择上,要求核查单位必须具有测绘和地质勘查乙级以上资质;必须具有从事多年矿山测绘和固体矿床勘查经验;实地核查队伍必须由地质、采矿和测绘等专业人员共同组成。在此基础上,采取统一公开招标方式择优确定出15家实地核查承担单位。
开展全面深入的技术培训。邀请全国项目办有关专家就黑龙江省的核查工作总体思路、作业要求、测量方法、核查流程和数据库建设等问题作了专题讲座;邀请全国知名数据专家讲授空间数据成图处理软件、核查属性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库建设;组织测量、地质、采矿等相关专家对各核查承担单位负责人及技术人员培训技术指南及相关要求,并进行上岗考试,考试合格的人员方可参加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
严格质量保证机制。为确保核查成果的质量,省核查办制定了严格质量保证制度。首先是建立质量保证体制。省核查办统一了全省的技术标准,对矿业权实地核查的工作流程、基础控制测量、实地测量、数据整理、问题分析与处理、实地核查成果数据、质量控制及检查及验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次是严格执行三检(自检、互检、抽检)两审(审核、审定)的质量控制制度。规定在核查的每道工序、每个阶段都要进行自查、互查,核查,合格后方可转入下一工序、下一阶段,核查小组要100%自检,检查小组之间100%互检,纸质资料、电子数据、人机交互检查率为100%,抽检比例不低于30%。监理组对各核查单位外业成果的抽检率为矿业权总数的10%以上。
加强动态监管。省核查办设立了全省矿业权实地核查野外实测工作动态跟踪显示专栏,同时,还成立了三个专家检查组,对各标段进行不定时、不定期的抽查和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核查中发现的问题,确保了全省核查工作质量。
战天斗地 精神昂扬
野外实测工作是矿业权实地核查的重要基础环节,工作展开时已进入冬季,顶风冒雪,起早贪黑,对于核查人员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很多核查地点车辆无法通行, 仪器只能人背肩扛,踩着厚厚的积雪艰难步行。早上五点半钟,大家就揉开睡眼,匆忙洗漱,匆匆吃过早饭便迎着呼啸的寒风出发了。为了赶工期,抢速度,核查队员们在山上啃梆硬的馒头、喝冰凉的白开水,衣服汗透了又干,干了又被汗透。直到夜幕降临,大家才回来,晚饭后还要下载和处理数据,在没有电的地方,大家就开着矿灯工作,往往到后半夜以后才能休息。
大兴安岭地区被人戏称为“一个省的面积、一个县的人口,一个镇的产值”、可见其多么辽阔而荒凉。在加格达奇五道沟实地核查时,干了一天也没吃上东西,也看不到人烟,后来好不容易走到一个公路养护道班,才总算喝到了一锅白菜汤。有时因为手机无信号,对讲机通话距离不够,在同步联测时不能确定所有各点是否正常工作,待到发现个别点有失误时,为保证质量,毅然冒着寒风踏着积雪再去返工。有时为上山寻找国家坐标点,待到天黑下山时已完全看不清道,只能不停地晃动手机,让屏幕上那点微弱的光亮来辨识脚下的路。
黑龙江国土资源厅矿管处调研员赵我为,核查开始时已临近退休,身体也不好,血糖超过正常值的2倍,却毅然担起了省核查办主任的重任,天天到办公室了解情况,节假日也不休息,为协调各方面关系奔忙。他还经常带着胰岛素深入实地核查一线,挺不住了就自己打一针再继续工作。
测绘专家王旭刚,实地核查工作开始时正好由省地质测绘院院长调任省地质矿产测试应用研究所党委书记,他不分份内份外,满腔热情地发挥他的专长,对核查质量的全过程监控进行检查指导,有力地鼓舞了士气,保证了核查质量。
省建材总队测绘院院长孙玉国,为了按时完成实地核查任务,在工作紧张时说服自己的女友两次推迟婚期,好不容易抽出时间举行了婚礼,却又放弃了甜蜜的婚假,匆匆赶回了工地。
成果丰厚 前景广阔
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矿业权实地核查取得全面成功,表现在八个方面:
形成了全省统一的实地核查技术标准体系; 摸清了家底,夯实了矿政管理基础; 形成了大量基础测量资料,应用潜力巨大; 核清了矿业权的实际矿区范围、摸清了矿业权分布规律及现状;建设完成了全省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库; 解决了实地核查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既提高了矿业权人依法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也规范了国土资源管理;统一了全省矿业权许可证拐点坐标的坐标系统,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锻炼了队伍,为规范矿政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为了更好的利用矿业权核查成果,省国土资源厅积极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研究开发了黑龙江省矿业权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以黑龙江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集成了全省单矿业权、省级矿业权的属性与空间数据、基础地质数据等多源专题数据库,集矿业权登记信息、核查信息、基础地理信息、遥感影像信息、储量动态监测、矿山储量利用现状调查于一体,对矿业权核查信息进行三维展现,可以直观显示、分析全省矿业权的现状及分布规律,满足矿业权管理对基本数据统计、分析、叠加、绘图的需要,为全省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有效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是对落实部里提出“一张图”管矿模式的探索与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