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在河南省西北部,有一座集大气、秀气、灵气于一身的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济源。这里是愚公移山的故里,是中原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快速膨胀,工业用地大幅上涨的今天,定位于工业旅游城市的济源如何在扩大工业用地、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美丽的城区环境呢?今天的节目,让我们走进济源,来看看济源市国土资源局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如何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
同期声:画面:李希军,济源市轵城镇金河村支书在田间劳作。
正在田地里劳作的是济源市轵城镇金河村支部书记李希军,十年前,他和几百户人家因为小浪底工程移民到这片土地上,建立了家园,因为附近有一条美丽的河流,他们为自己的村庄起名叫金河村。“民以食为天”,土地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金河村自建村之始,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人多地少,李希军和村民们不知道做了多少次土地梦。直到2005年,金河村人多地少的局面才开始改变。
同期声:采访:李希军,济源市轵城镇金河村支书
每家每户的土地增多了,收入增加了,日子是越过越红火,李希军的梦变成了现实,天天笑哈哈的,心里由衷的感激党和政府。
轵城镇是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项目之一,包括金河等七个行政村,建设规模为548.37公顷,建成后预计新增耕地71.6公顷。
济源市王屋镇和沟等12个村土地整治项目也于2008年破土动工了,经过土地综合整理,即田、水、路、林的综合治理,可新增耕地31.37公顷,使该区域变成水浇地。直接农作物年纯入可增加318.47余万元,同时具有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的作用,将形成山区特有的高效农业区。
同期声:采访:左国定
窥一斑而见全貌。从以上两个土地整治项目可以看出,济源市在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耕地红线难题时找对了路子。
“工业要占地,必须要造地”——这是济源市委书记段喜中面对土地调控与经济发展相矛盾提出的破解良方。济源市山多,平原少,只有造地才能保障经济发展所需;只有造地,才能确保66万人民的口粮。造地?怎么造?怎么造出一片片让农民朋友们充满希望的、肥沃的庄稼地,造出一片片为济源工业经济发展的、用来置换的建筑用地?
济源市委、市政府深深明白,要保障济源经济招商和项目建设对用地的需求,最佳捷径是土地开发整理,它是目前乃至今后济源市增加耕地面积,补充建设用地,保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建立耕地资源保障体系,实现济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土地开发整理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把“金钥匙”,让农民朋友尝到了甜头,看到了破解“三农”问题的曙光。如今土地开发整理出来的土地,有的种上了梨树、核桃,有的种上了玉米、西瓜、花生,昔日的沙滩不再是杂草丛生,土地荒芜;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生机盎然,到处是一片丰收景象。
自2003年至今,先后实施土地开发整理110个。其中,国家投资项目1个,省投资项目4个,市投资项目105个,土地开发整理面积达4.8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69万亩,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占用耕地1.5万余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略有盈余。(打成字屏)
转场:
同期声:画面:
河南联创化工有限公司是我省一家骨干企业,公司成立之初,生产厂房设置在济源市城区,公司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土地问题就成了发展的阻碍,可是济源市里哪有空闲土地而言。直到2005年,济源市实施“工业出城,项目上山”策略,公司才搬到了离市区几十公里的孔山工业集聚区。
同期声:采访:
用地不足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使济源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深深意识到如何科学而合理地开发土地资源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2003年初,济源市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工业出城、项目上山”的策略。
把项目建到山上,彻底解决与城市争地,与农民争地的历史。济源市国土资源局的这一举措不但发展了经济,节约了土地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为了引导招商者将项目建在山上,济源市政府对上山项目开辟了绿色通道: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路修通,把电架到,把水送到。2003年至今,市政府先后拿出1.1亿资金用于“工业出城,项目上山”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政府成立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制,全程跟踪服务,直到项目落地。
从2003年开始,需要搬迁的企业已经按照要求制定出了“出城”计划。而搬出的工厂已经形成了新型的沿山区的工业长廊。如今,在济源市北部沿太行山区,已有华能沁北电厂、豫光集团、太行水泥、联创化工等10余家大型企业落户,形成了一条新型的工业长廊,同时共节约耕地8000余亩。
转场:画面:承留镇卫佛安村入住的2层漂亮小楼
这刚刚建好的2层漂亮小楼是承留镇卫佛安村村民搬迁户并村后入住的地方。八年前,与澳门有着相同土地面积、被村民戏谑地称为“澳门”的承留镇卫佛安村,位于济源市南部山区腹地,海拔429米,一直以来存在着部分自然村零星分散的状况。如今村民们都住进了冬暖夏凉的阳光屋,规划统一的二层小楼,电视机、洗衣机、电灯、电话一应俱全,厨房、卫生间全部配套。
承留镇卫佛安村是对济源市国土局实施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三项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其中的一个村。在新村建设中,该村根据村民居住实际,对全村120户分三批搬迁。第一批对23个自然村中的12个零星分散居住的自然村的43户进行迁户,合并为一村。
同期声:采访:
济源市国土资源局结合济源市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城区向空中发展,平原向村内集中,山区向后坡延伸”的整治思路,并根据济源市山区丘陵多、平原小的实际,采取迁户并村,填实、插缝、集体搬迁等多种措施,节约集约土地,改变农民的居住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为了更好地节约集约土地,解决土地资源供需失衡的问题,济源市国土资源局把目光投向因规划不合理或弃置不用而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等广大土地,2004年,在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下,济源市国土局尝试着开展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三项整治”支持新农村建设。
从承留镇卫佛安村迁户并村的成功实施可以看出: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实施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三项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策的科学、合理、有效。
(转场:)
同期声:办事大厅接待办事群众
济源市民小王因为急需用钱,想把自己拥有的一块土地转让出去,小王听惯了去政府部门办事什么“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诸如此类的话,可是,济源市国土资源局行政府大厅的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了他,耐心的给他讲解有关政策法规,小王再也不相信社会上的传言了。
采访:办事群众
行政服务大厅是济源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济源市国土资源局提出优质服务,树国土形象的口号,在大厅,工作人员以微笑服务为己任,以热情、礼貌的态度接待来访人,认真、负责,对来访者提出的问题详细作答,使每位来访者有宾至如归之感。同时,济源市国土资源局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五项制度,并实施送证上门服务,确保每项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使每位服务对象满意。2007年至今,济源市国土局一共办理国土资源报件2500余件,办结率达到100%。
采访:办事大厅主任
除了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同样是济源市国土资源局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土人的精神追求、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气度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近年来,济源市国土资源局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大胆创新,勇于发展。抓文化建设,使济源市每位国土人的文化内涵得以充实,精神境界得以提升,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科学;抓环境建设,优化工作环境,使济源市国土局工作人员和每一位来访人员心情愉悦;抓优质服务,使每位来访人员宾至如归。
一个单位的管理和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是凝聚力的象征。以文化建设为核心,以文明学校为主阵地,济源市国土资源局深入开展“讲正气、树新风”暨“一创双优”集中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举办“全员大学习、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技能大提高”的四大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全局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各种技能得到充分展示;活动成为局里员工之间进行业务交流、情感交流的极好机会。这些活动凝聚形成了“求实创新、坚忍不拔、敬业自强、勤政廉洁”的济源国土精神。组织职工参加市举办的元旦长跑活动、登山比赛、趣味体育比赛;不定期举办演讲比赛、国土资源知识电视大奖赛、诗歌朗诵等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活跃了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在丰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农村清洁家园、军民共建、未成年教育活动,把河合小学作为实施“三理”教育的示范基地,开展了赠书活动和伦理、生理、心理教育等,让文明之花在校园绽放。
走进济源市国土局,心情自然就会变得愉悦自在,绿色的草坪、朵朵的红花,散发芳香;整齐划一的创建专栏;明亮光洁的办公环境……济源市国土资源局给全局干部职工提供了一个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
济源市廉政建设工作也是捷报频传,在前不久召开的省国土资源系统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同时获得了“河南省国土资源系统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和“政风行风工作优秀单位”双项荣誉。
同期声:采访:杨局长
采访已经结束,但留给我们的济源市国土资源局的印象永远不会消失,济源市国土资源局的成绩是必然的结果,原因是这里有求真务实、聪明睿智、雷厉风行的杨学忠为班长的领导班子,有团结奋进、真抓实干、兢兢业业的国土人,我们深信,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在杨学忠的带领下,成绩会更加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