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北冷人民法庭,法官仅有五名,却管辖着86个行政村,15万人口,130平方公里,案多人少,经费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然而这个法庭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和不懈努力,不仅克服了这些困难,而且还创造了连续20年无上访的奇迹。这个法庭就是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授予“全国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先进集体”的温县北冷人民法庭。
据了解,在这里,全法庭一年办案仅有100余起,近90%的矛盾纠纷都被调解、化解,且都实现了案结事了;在这里,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有法律上的困惑,或是有纠纷,甚至是有烦心事,只要拨通便民诉讼卡上的联系电话,法官、调解员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为你提供及时周到的法律服务。在这里,百姓中流行一句话,那就是“人民法庭是咱家,有啥问题去找她”。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使这里的百姓如此信任人民法庭?为什么这里二十年来竟无一起上访案件?”
北冷中心法庭庭长牛卫平是这样说的:“这么多年来,我们始终坚守一个宗旨,那就是‘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人民群众的满意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司法为民’!”
“诉讼难、诉讼累”一直是农民朋友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为此,北冷法庭转变思路、转变方法,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于2005年在辖区内建立了庭、站、点三位一体,辐射整个辖区的便民诉讼网络。他们在距离法庭较远的村庄设立了办案点,在交通要道上设置办案明示牌,群众有纠纷可以就地进行法律咨询或立案,解决了群众诉讼的颠簸之苦,节省了大量诉讼费用。他们向辖区群众发放便民诉讼卡,卡上载明法庭审判人员的职务、联系方式以及办案服务承诺等,群众可以通过拨打电话随时咨询法律问题。他们开展巡回办案,即对孤寡、残疾等弱势群体有诉求不能到法庭立案的上门立案,对涉及农村赡养、邻里纠纷等案件到案发地公开开庭,把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与监督。他们将86个行政村的民调主任确定为“便民诉讼联络员”,并在其家门挂上“便民诉讼联络点”的牌子,群众有纠纷可直接到联络点反映。
2007年6月15日,温县许北村村民张小五赶早卖菜时被一辆飞驰而过的农用车轧断了双腿,肇事方因违章行车承担全部赔偿责任。然而肇事方仗着自己人多势众,拒绝赔偿。万般无奈,张小五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拿起了温县北冷中心法庭的便民诉讼卡,向法庭工作人员倾诉了自己的不幸。北冷中心法庭的法官立即驱车赶到张小五的家里,当场为他办理了立案手续,并把法庭搬到他的家门口,当场开庭调解并执行了这起案件。第二天,张小五不顾自己重伤在身,硬是让街坊用车把他拉到了法庭,亲手送上了一面写有“心中有百姓,执法为人民”的锦旗……
类似的案件在北冷法庭不断上演,人民群众对法庭的信任和感激与日俱增,辖区出现了“有纠纷、找法庭”的可喜局面。
便民诉讼网络建成后,诉讼难、诉讼累的问题被彻底解决。据不完全统计,该法庭平均每年接受预约咨询群众470余人次,巡回办案70余起,解决农村纠纷案件400余起,其中90%以上的案件在村中消化,每年为群众节省各种诉讼费用20余万元。
“打官司伤和气、丢面子,很容易激化矛盾”,这是群众反映的另一个热点问题。为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充分挥人民调解的核心作用,北冷法庭积极协调政府、司法部门建立了讼调对接机制,将诉讼与调解有机对接,整合审判机关、行政机关、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力量,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的大调解格局。
北冷法庭首先在各村建立了“温情调解室”,室内摆放鲜花、水果,墙上悬挂调解寄语,为当事人营造了温馨和谐的调解气氛。在此基础上,该法庭又在各村组建了由法官、综治办主任、民调主任三方联动的专业“灭火队”,对发现的民间纠纷苗头,及时调解,及时处理。此外,北冷法庭还改进了调解方式,充分发挥道德评判的作用,将亲情、友情、温情、真情融入到调解工作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不同性格的当事人、不同案件的审理程序,总结出了亲情调解、上门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十大调解法”,同时还建立了四大调解模式,一是大民调调解模式。将辖区划分为10个民间纠纷调解区域,按照就近结合的办法,将7-8个村庄划分为一个民间纠纷调解小组,确定一个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民调主任为小组长,形成“互相渗透,多方参与,共同提高”的民间调解格局。二是三级互动调解模式。对于农村发生的一般案件,实行三级参与逐级调解制,即先由民调人员入户了解情况、进行调解,再由民调组织采取召开听证会等形式进行调解,最后由法庭进入发案地进行调解,确保纠纷不出户、不出楼、不出村。三是专业调解模式。由于受知识阅历限制,民调员调解纠纷的能力各有不同。为此,该庭对民调人员进行编队管理,成立交通事故调解队、劳资矛盾调解队、医患纠纷调解队等专门调解队,极大地提高了调解效率。四是综合调解模式。该庭与司法局结合,在法庭门前设立矛盾排查调处中心,邀请律师、法律援助工作者和人民调解员轮流值班,对所有到法庭打官司的纠纷进行诉前排查和调解,建立起集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2006年,东南冷村职某兄弟二人,因分割遗产而发生纠纷。兄弟俩冷眼相对,互不相让,打起了官司。法庭虽多次调解均没有结果,后来得知兄弟俩比较听一个族叔的话,于是邀请其参加调解,结果兄弟俩同意了法庭的调解方案。但是第二天,弟弟又找到法庭要求与哥哥换房,宁愿多找给哥哥钱,也要继承楼房。调解工作又陷入僵局。这时,法庭想到了村两委会,请求村支书和村委主任的帮助。村领导了解情况后,果断地为其二人调整了一处空闲老宅基地,最终兄弟俩高高兴兴地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至此,一起长达三年的案件被圆满化解。
如今,全社会参与的大调解格局在当地已经形成,法庭彻底解决了“案多人少,办案力量严重不足”的突出问题,使近四分之三的矛盾纠纷在进入法庭前就被有效化解,民事案件调撤率从68 %大幅提高至92%;法官人均存案由原来的120起大幅降至40余起。人民群众的对法庭的满意度由原来的60%提升至99%。
二十年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二十年坚守的“司法为民”精神,使北冷法庭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创造了二十年无上访的奇迹,同时也获得了多项殊荣。近年来,该法庭荣获集体一等功两次、集体二等功两次,并多次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四最法庭”。2007年,北冷中心法庭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授予“全国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先进集体”。
面对这些荣誉,北冷法庭全体干警表示,将始终坚守“司法为民”的宗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奋勇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