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通知,明确可以多点执业,至此,医师“走穴”步入合法化时代。 现如今,“走穴”现象的确相当普遍,用的是自己的业余时间,从“人尽其才,能者多劳”的角度来看,也无可指摘。医师“走穴的合法化”未尝不是盘活现有医疗资源、加大医疗供给的一剂良方。但全面放开“走穴”,甚至并以此来作为医生增收的激励手段,其实并不恰当,甚至难免产生负面激励效应。 现实情形是,绝大多数医院的医生并不是工作量太小,而更多是在超负荷工作。即便门诊医生尽其所能增加每日的问诊人数,“挂号难”的问题也依旧存在;即便是很多手术医生透支了体力,手术依旧需要排队等候。休息时间太少,体力透支无法恢复,倒是让不少医生烦恼的问题。即便有心“走穴”,恐怕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个人的精力总归有限,主业与走穴之间究竟该如何分配精力,恐怕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救死扶伤的医生而言,最关键的其实并不是“能者多劳”,更不能以问诊的数量和收入的多少来论高下。土地。某种程度上,对于患者的责任意识,其实要比“能者多劳”重要得多。不难设想的是,假如医生“身在医院,心在走穴”的话,一边在医院做着手术,脑子里却想着晚上“走穴”可以带来的好处和收入,恐怕“走穴”未成,倒是要先来一步。医生“走穴”合法化必然会形成医疗技术的“市场化”局面。教育领域因为教师“走穴”、“兼职”而导致的乱象,恐怕也将在医疗领域重演。 基于上述视点,医生的确有权利靠自己的医疗技术吃饭,但却不宜因此而鼓励医生去“能者多劳”地大肆“走穴”。医生收入的提高,医疗供给的增加,实在不能以质量的下降和风险的上升为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