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合同 购房 消费 继承 收养 土地 移民 妇女 工程 物权 债权 公司交通 损害 医疗 婚姻 劳动 房产 民法 生产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商 > 交通 >

衡量科技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

时间:2012-01-04 01:11来源:一个人玩 作者:聚鎏陶 中国法律网

    衡量科技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作者: 时间:2011/12/28 推荐知识产权律师: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这是我国首次将专利统计指标写入五年规划纲要,充分反映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心,更反映出我国对知识产权在促进创新、保障创新方面认识的深化。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的提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这是我国首次将专利统计指标写入五年规划纲要,充分反映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心,更反映出我国对知识产权在促进创新、保障创新方面认识的深化。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传统指标,但仅局限于科技创新投入,无法反映科技创新产出情况。如今,“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专利指标,正是衡量科技创新产出的一个重要指标。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结合,有效克服了科技创新指标的单一和失真。同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专利指标的提出,反映我国现在和今后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投入的产出绩效。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的提出,有效实现了专利数量指标与专利质量指标的统一。首先,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摒弃了传统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指标,以专利拥有量为指标,消除了专利有效维持期短而带来的弊端。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年度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百万件,达到122.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39.1万件,居世界第二位。但数据同时显示,在我国的发明专利中,国内发明专利的生命周期多为3至6年,有效期低于5年的达53.3%,超过10年的仅有4.6%。其次,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区分了3种专利,以发明专利为指标,反映了对专利质量的注重,消除了专利结构失衡的问题。从专利本身所能体现的创新价值来看,在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中,发明专利无疑最具创新性和价值性。目前,我国专利结构失衡问题尽管已有改善但仍需继续努力。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并维持有效的3种专利共计249.6万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共计62.7万件,仅占有效专利总数的25.1%;有效实用新型专利为98.2万件,有效外观设计专利为88.7万件,两者占有效专利总数的比例高达74.9%。再次,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摒弃了传统的专利总量指标,采用人均指标,揭示了我国人口数量庞大所隐藏的人均指标偏低的问题。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3万件,位居世界第三。但2009年我国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约为1.2件,而美国同期为32.1件,日本为94.4件,这充分说明专利总量指标与专利人均指标尚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3件,其实质意义和最终目标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3件的目的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增加社会总财富。因此,就必须大力提高全社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知识产权意识,使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真正落实到创新的全过程中。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切实的可行性,必将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确立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奠定基础。(知识产权报 作者 许春明)



    相关文章
    ·
    ·
    ·
    特别推荐
    ·
    ·

      无须注册,快速提问。律师免费为您解答法律问题!

      温馨提示:由于无法获得联系方式等原因,本网使用的文字及图片的作品报酬未能及时支付,在此深表歉意,请作品相关权利人与中国法律网网取得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 ·
      • ·
      • ·
      • ·
      • ·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