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法院新闻 案件执行 案件快报走进法庭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院 > 走进法庭 >

网友评李昌奎案:死刑是遏制恶性犯罪的屏障 不能废除

时间:2011-07-20 16:56来源: 作者: 中国法律网
    李昌奎案的改判在公众中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不少网友拿李昌奎与药家鑫作比较,让死刑存废的话题再次置于风口浪尖之上。记者发现,此案引发网友热议,各大网站、论坛网民跟贴、留言近一万条,有网民认为,基于尊重生命这一基本的文明方向,死刑废除是大势所趋。但大部分网民对废除死刑存有疑虑,认为死刑是社会正义与安全的防线,从历史传统和严峻现实都不允许废除死刑,废除死刑是社会走向文明的结果而非手段,我国当前国情决定了死刑应继续保留。

  网友观点1:

  中国有4千年死刑历史,公众对死刑的“迷信”根深蒂固

  新华网网民“镇守”说,死刑作为一种刑罚制度,在中国已经存在数千年。它所蕴含的报应主义,复仇理念,公平理念,以刑为主等传统的法律文化,在中国的法律史和社会生活中都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死刑文化的影响下,“杀人抵命”已经成为民间和官方共同认可的“公理”。长期以来,对杀人者和其他罪大恶极者判处死刑,在中国绝大多数公众心目中基本等同于公平的实现,正义的伸张。

  网友观点2:

  网民普遍担心废除死刑后重大恶性案件责任人得不到有效制裁

  央视网网民“圪垯密斯”:在中国,死刑还是遏制恶性犯罪的一道屏障。“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古老的法律基因,毕竟还暗自存活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废除死刑,最令人担心的还不是犯罪率上升的问题,而是那些有钱有势者,一旦有人妨碍到他们的利益,他们策划谋杀的冲动就会极端强烈,因为成本已经大为降低了。在这个意义上说,废除死刑,就是毁掉了穷苦人最后一道追求公平的心理底线。

  网友观点3:

  受“乱世用重典”的思维影响,死刑被作为“社会正义与安全的防线”

  新华网网民“镇守”:世界范围内并没有相关研究能充分证明,死刑的存在能有效震慑犯罪分子、降低犯罪率,但在治安状况不如人意时,民众往往更愿意相信重刑能够威慑阻遏犯罪的思想。台湾成功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李佳玟就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在台湾,1996年至1997年间曾发生过数起重大刑事案件,让市民产生了普遍的被害恐惧;加上2000年后台湾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不安,更加深了普通人面对风险的无力感与挫折感。这个时期,台湾废除死刑运动者对死囚人权的强调,反倒加重了公众对于司法改革并未给予被害人足够关注的不满情绪。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情境下,死刑则被迫成了所有问题的答案──即使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它并非一劳永逸,但死刑起码“象征性地给了社会一个正义与安全的防线”。

  网友观点4:

  应该充分考虑到废除死刑后国民是否能承受得起必要的社会成本

  新浪网民“微博之维”:我在南非呆过,那里废除了死刑,而司法不公,结果枪杀案件更多、治安更加混乱。腾讯网民“陈永苗”说,云南高院试图摧毁正义感,并且把受害者当作牺牲品,当作“废死运动”的必要牺牲。法律首先要能够带给老百姓好处,人们才能相信它。如果法律不考虑能给老百姓多少东西,就急于索取民众的崇拜,这种法律是社会的枷锁,必被民众所唾弃。只有废死能促进正义的时候,或者与正义兼容的时候,废死才是文明进步的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