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公检法司
频道直达: 法界新闻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工商 | 税务 | 质检 | 聚焦国土 | 矿山与安全
公检法司
社会新闻 世间百态 人间冷暖 大千世界 权益保护 婚姻家庭劳动保障 经济纠纷
当前位置: 主页 > 法制新闻 > 劳动保障 >

程氏家族,源远流长

时间:2012-07-27 11:31来源:兔淼淼 作者:天蓝海深 中国法律网

(一) 程氏家族,源远流长
中国是一个姓氏大国,自宋代以来,就有百家姓、千家姓、万家姓之说。(见《中国姓氏谱·序》在宋代编撰的《百家姓》中,程姓居106位。程氏一族自肇姓以来,相衍相传分枝众多,历秦汉晋唐,以至宋元明清,几乎不可胜记。据河南《太康程氏家谱》记载:
惟太康我程氏谱,上追至黄帝,七传玉件符,始封为程姓。程氏祠碑文有序曰:“程氏著于洛阳,太康其分派也。周宣王时,休文为大司马,封程伯子孙。因以国为氏,国除有适晋者,曰婴典午之氏,有元谭、元标居山东。别传元谭,佐琅琊王起建业,为新安太守,赐第都之黄墩家焉。太守之后,梁将军忠壮公灵洗受封,重安胤祠,益蕃昌焉。于陈有大辨者,北徒广平,至皓,为定州刺史,别居中山。皓之后于宋,则羽为尚书、兵部侍郎。希振为尚书、户部员外郎,为黄州黄陂县令,赠司空,居京师。至太中大夫王垧,祖居广平,繁衍洛阳,而生明道伊川两夫子(程颢、程颐)。”
据阜阳《颍东程氏支谱》卷4《附录洛谱支派源流表》记载:按河南统宗谱,自黄帝起一世,至元谭六十八世。颍族本洛阳,洛阳本篁墩,即元谭始迁地。元谭仕东晋,为新安太守,有惠政于民。晋成帝永昌元年,待还,百姓遮道请留。成帝赐田宅于歙西之篁墩,谥忠佑。公子二。元谭之兄元标,留东阿生季昭,庐国公即其裔也。今为济州宗派,又字元标。颍州支谱上溯至元谭,元谭以上远矣。今以元谭为一世,至克仁继还五十世止,即迁颍之昭系,盖明其所自出之义也。
据《阜南程氏族谱》记载:查我程氏,字派井然,有条不紊,自黄帝为一氏,七传至伯符,传六十七世至程婴祖,生二子即元谭、元标为六十八世,传至程垧为一百世(为大宗)。垧生二子即程颢——明道夫子,程颐——伊川夫子。自二夫子起为一世(为小宗),去二夫子十六世至克仁公(阜阳颍东枣庄),又三传至三奇公至程文炳公已二十八世矣!
据清同治九年(1870)安徽阜阳程氏后裔程上达编修的《颍东程氏支谱》序一记载:阜阳程氏系河南洛阳程氏后裔,明季迁颍者两支,一至颍之西南安舟岗(今安徽省阜南县曹集镇),一至颍东炉钅敖店之霍伊庙(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老庙镇马圩村西南),吾族即霍伊庙之裔也。乾嘉年间尚有先博士克仁公牌照,先伯廷佑公犹及见之。惜咸(丰)同(治)兵燹,重器荡失。按《洛邑宗谱》:克仁公去两夫子十六世,其迁颍之祖即克仁公之昭派,三传至三奇公,世续虽无紊,而名讳皆不复记忆矣!三奇公葬郡南古堆寺侧,先伯鸿儒、廷佑二公屡亲拜扫,不意兵乱墓失。上达与文炳少时常聆是言。自三奇公又传三世至希舜、希哲、希明三公,一移枣庄集北,一移留陵集(回流集)东北,一移老庙集西南,迄今宗族蕃衍,迁徒益多。
按:安舟岗又名曹集,位于淮河北岸十二华里,是中村岗镇,河南岸是河南省固始县,东南是望岗集,西南是往流集,是淮河蒙洼七百平公公里的中心,在王家坝闸控制的蓄洪库内。夏季汛期,洪水弥漫,此岗侧看如盘,鸟瞰如船,巍然不动,安然无险。但水患频仍,地薄人穷。相传大禹治水,洪水横流,路经此岗,始获食宿。禹王行此,此岗如舟,可安矣,因而得名。清朝时,安舟岗属颍州府富陂县管辖(富坡县旧址王化集东八里)。民国时,安舟岗属阜阳县管辖,现在是阜南县安岗乡,即是曹集镇,其面积仅三平方公里。安舟岗程姓家族即是明朝景德年间从河南洛阳迁居而来其中之一支。目前此岗居住约两万人,程姓共四千多人。
以上家乘谱碟证明: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程氏家族,是明朝末年由河南洛阳南迁而来的另一支,他们尊北宋二程(程颢、程颐)为先祖,二程以下二十世三奇公其迁颍之祖,三奇公之次世始卜居颍东,故三奇公当为始无疑,至程文炳为二十八世孙。其谱派如下:

(二) 历史上的程氏名人
历史上的程氏名人众多,代不乏人,现择其要者,兹录于后。
程伯符,周成王时人。因献高产禾苗得功,受封程地,从此开始有程姓。距今2700余年。河南省固始县陈林镇程氏族谱传至今109世。河南省太康县程氏族谱载从炎黄帝起传今138世。(阜阳《程氏支谱》程族历史领谱名人考查记录)
程婴,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文臣。因武将赵盾、赵襄系忠良大将,遭奸佞屠岸贾陷害,处以抄家灭族。程婴同情忠良,替赵氏保留人根,即愿为托孤救赵。事成后,程婴大义灭亲,殉身自绝,名扬天下。金寨县从程婴为始,传今为90世。太康谱程婴为黄帝二十世孙。(同上)
程不识,西汉人。景帝时任太中大夫,曾为郡太守,作战时,所部营阵严整,匈奴贵族不敢冒然进兵,与李广同为当时名将。武帝时,任长乐卫尉。元光元年(前134)以卫尉为车骑将军率军屯雁门。
程普,三国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字德谋,初从孙坚,后助孙策经营江南。建安十三年(208),与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官至江夏太守,荡寇将军。
程遐(?——333)东晋十六国后赵石勒时尚书右作射(宰相)。西晋末羯人。石勒起兵反晋,他为左司马、将军,总领冀州七郡军事。他为石勒嫡妻之兄,宠逾常人。劳动仲裁诉讼。领吏部尚书,历任长乐太守、右司马、宁朔将军。太兴二年(319),与其他大臣共推勒为赵王。遐外甥石弘为太子,以此为援。永昌元年(322),执政张宾死,代为右长史,总执朝政。大将石虎以邺城为根据地。勒与遐商议营建邺宫,派太子石弘镇守,迁虎家室,为此与虎结下深仇。多次劝勒除虎,勒死,石虎杀遐等。(《晋书》卷105《石勒载记》)
程灵洗,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镇西大将军。金寨、固始、太康谱都载有程灵洗死后追封为忠烈公。
程知节(?——665)原名程咬金,济州东阿(今山东东阿)人。随末,农民起义爆发,程知节聚徒保乡里。后投瓦岗起义军,为内军骠骑,李密待之甚厚。康武德元年(618),瓦岗军败,程知节为王世充所得,不久归唐,授秦王府左三统军。从秦王李世民破刘武周将宋金刚及窦建德、王世充等,皆领左一军马总管。往往率先突阵,以功封宿国功。武德九年,受太子李建成诬陷,除康州刺史,拒不赴任。“玄武门之变”中,从秦王讨李建成、李元吉。事平后,拜太子左卫率,不久迁廷右武卫大将军。贞观中,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贞观十七年(643),转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高宗永微六年(655),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西突厥沙钵罗河汗,破其歌逻、处月二部;后因副大总管王文度矫旨不进,又屠杀降服的少数民族部众,程知节后被免官。不久授岐州刺史,致仕。麟德二年病卒,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新唐书》本传)
程琳(998—1056)北宋仁宗时参知政事(副宰相)。字天球,永宁军博野(含河北蠡县)人。大中祥符四年(1011),举服勒辞学科,补泰宁军(今属山东)节度推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历知寿阳县(今属山西)、监左藏库、直集贤院。后为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时岁饥,奏请罢土木营造,蠲被灾郡县租赋。改枢密直学士,知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长于政事、善决断。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今属河南),断狱听讼不避贵戚。后除三司使,出纳严谨,禁中有所取,辄奏罢之,迁吏部侍郎。景祐四年(1037),除参知政事,迁尚书左丞。宝元二年(1039),坐事罢为光禄卿知颍州(今安徽阜阳)。俄顷,为户部侍郎,寻复吏部,知天雄军(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以左丞为资政殿学士,迁工部尚书,为河北安扶使。庆历中(1041—1048),改陕西安抚使兼知永兴军(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以宣徽北院使判延州(今属陕西)。皇祐元年(1049),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兼北京(今河北大名东北)留守。熟知河北情势,前后守大名十年,度要害缮壁垒,加强对契丹之御备。又倡植杂木数万,谓异时栖橹之具可不出于民。民人爱之,为立生祠。嘉祐元年(1056)卒,赠中书令,谥号文简。(《宋史》本传、《宋宰辅编年录校补一》)
程戡(990—1066)北宋仁宗时参知政事(副宰相)。字胜之,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天禧年间(1017—1021),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不同。举进士甲科,补泾州(今属陕西)观察推官,累迁三司度支判官。宝元初(1038),迁起居舍人,知谏院,迁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三司户部副使,出为陕西(今陕西西安市)都转运使。未几,知渭州(今属甘肃),纾缓民困。知成都府,坐事夺职,出知凤翔府(今属陕西),寻徙河中(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后任给事中。皇祐末(1053),传闻蜀中有变,仁宗择其再知益州(今成都市)。至和元年(1054),召拜参知政事。嘉祐元年(1056),避宰相文彦博亲,改尚书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因与枢密使宋庠事不协,谏官御史两非之。嘉祐五年(1060),罢为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同群牧制置使,寻徐宣徽南院使知延州(今属陕西)。英宗即位,以安武军节度使留任。久为边帅,安重习事,治还近名,又交结宦官,不为言者所容。告老章累上,治平三军(1066),召还,道卒。赠太尉,谥号康穆。(《宋史》本传,《宋宰辅编年录校补一》)
程颢(1032—1085)字伯淳,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曾和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在洛阳讲学十余年,弟子有“如坐春风”之喻。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情”的命题。认为真理,知识的来源,只是内在于人的心中,“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为学以“识仁”为主,认为“仁者浑然与物体同,义理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他和弟颐的学说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有《定性书》、《识仁篇》,后人所编《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中。(《辞海·程颢条》)
程颐(1033—1107)字正叔,称伊川先生。曾和兄颢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奠基人,世称“二程”。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新法,讲学达三十余年。其学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这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从而强调“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其得尤切”。并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存天理,去人欲”,为名教纲常辩护。认为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认为人有“贤”、“愚”之分,是由于“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他和兄颢的学说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有《易传》、《彦子所好何学论》等。后人所编《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中。(《辞海·程颐条》)
二程之后,南宋还有程克俊(1089—1157),字元吁,浮梁(今属江西)人。宣和六年进士,调湖州(今浙江吴兴)刑曹,改太学。召对,论事切直,擢翰林学士。绍兴十二年(1142)和二十六年,先后权除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卒,谥号忠靖。(《章州文集》卷13,《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6)
程元凤(1200—1268),字申甫,徽州歙县(今属安徽省)人。绍定元年(1228)进士,调江陵府教授,于宝祐三年(1255)和咸淳三年理、度二宗时两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权参知政事。咸淳四年(1268)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少师,谥文清。(《宋史》本传)
程国祥(?—1639)学仲若,号我旋,上元(今江苏江宁)人。明代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崇祯十一年(1638)改礼尚书兼阁大学士、次年台对,不发一言,遂乞退归里。历任卿相,布衣蔬食,病殁后家无余财。(《明史》本传)
程景伊(?—1780)清代高宗时文阁大学士。字聘三,江苏武进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历职编修,工部,刑部,吏部尚书。三十八年,任协办大学士。后因上朝失礼削职留任。四十四年,擢文渊阁大学士。卒,谥“文恭”。(《清史稿》本传,《汉名臣传》卷32)
程壁光(1859—1918)清末民初海军高级将领。字恒启,号玉堂,广东乔山(今中山市)南郎田边村人。甲午战争先功后过,战后被革职,回居故里。后复职,宣统元年(1909)任巡洋舰队统领。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海军总司令。1916年任海军总长,后参加孙中山护法战争。1918年2月16日晚在广州遇刺身亡,被北洋政府追赠海军上将。孙中山闻讯拨专款治丧,并举行国丧荣典,铸立铜像,以示景仰。(《中日甲午战争全史·人物篇》)
明清以来还有不少程氏名人,如程正揆,明末清初画家。程伟元,清代小说家。以科场失意,一生未仕。在京时与高鄂相识,广泛收集曹雪芹《石头记》原著的前八十回抄本,并陆续购得后四十回残抄本,与高鄂共同修补,成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称“程甲本”,又大量改动前八十回文字情节,对后四十回续稿亦颇多修改,印行后称“程乙本”。从此《红楼梦》小说以刊本形式流行,影响甚大。程敏政,明代文学家。程嘉燧,明代诗人。程遥田,清代经学家。程蕙英,清代女作家等等。虽然这些人从谱系上讲与阜阳颍东程氏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他们作为历代程氏名人,为中华程氏大家庭增添了光彩,也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了解他们对加深程文炳一生的理解,不无稗益。
( 三) 程文炳家世
有关程文炳家世的资料,十分缺乏。这里仅钩得河南《太康程氏家谱》、《阜南程氏族谱》、《颍东程氏支谱》和《程文炳事略》(以下简称《家谱》、《族谱》、《支谱》、《事略》等谱牒家乘文献,加之当地程氏后裔口碑流传,爬梳整理如下。

曾祖程登纯,颍之东南柳沟村人(现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枣庄镇),生平事迹不见记载。《支谱》说他亦名邦彦,清诰授建威将军。配胡氏,清封一品夫人,合墓在前海子东壬山丙向。据此推断,他一生似未远行,也没有大的作为,但家境尚好。兄弟二人,弟程登华,乏嗣继子,过续三侄程廷舞为嗣。配朱氏,合墓在前海子宅东壬山丙向,继李氏,死后葬李庄西南亥山已向。
程登纯父亲程如纲,兄弟众多。《支谱》记载有程如柏、程如栋、程如陵、程如岩、程如高、程如阜、程如松、程如范共九人,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家庭。
按:中国封建社会,一人取得功名,可以荫及三代。清朝也是如此,光绪九年(1883),程文炳因功擢湖北提督。提督,明朝官名,最初无品极,无定员,文臣武臣及宦官均可充任。驻防京师之营设有提督,南京有操江提督,多以勋戚领之。又多以巡抚兼提督军务衔,总兵亦有加提督衔者。万历以后,渐为总兵以上之武官。清制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一般为一省绿营兵最高长官;掌巩护疆陲,典领甲卒,仍受督抚节制,秩从一品。所属有镇、协、营、汛各级,直接统辖之兵称提标。沿江海则专设水师提督。光绪年间,北洋水师亦设,统领全军。宣统初复置海军提督。通称提台或军门。程文炳擢湖北提督后不久,曾祖程登纯就被诰授为建威将军,曾祖母胡氏被追封为一品夫人。
祖父程廷辅,字殿英,具体事迹不祥,亦被清廷诰授为建威将军。祖母张氏,同时封一品夫人。程廷辅共兄弟四人:二弟程廷序,清授建威将军,配李氏,具体事迹不祥。三弟程廷舞配胡氏,出继给伯父程登华,其他事迹不祥。四弟程廷珍配胡氏,均事迹不详。
生父程兆麟,配黄氏,合墓在莲花庄东南辛山乙向。程兆麟一生有何作为,不见记载。生前是否获封,《支谱》亦同样不记,是何原因?当为存疑。
继父程兆贤,是程兆麟的三弟,配张氏,乏嗣承祀子,就把长兄次子程文炳过继来了。兆贤公死后墓在何处?《支谱》竟无记载,而张氏墓在六十铺(今安徽省颍上县境内)北刘小庄东北坤山艮向。程兆贤事迹不见记载,是否获封亦语焉不详。这难道是修谱人的简单疏忽吗?
祖叔程兆麒,配黄氏,合墓在莲花山庄东南辛山乙向。生平事迹均不详。
程文炳傍系祖叔祖伯中,亦有几位有时名者,他们是:
程上达,清授奉政大夫、昭武都尉,配刘氏,继王氏。上达与文炳虽为叔侄之辈,但年龄相仿,少时常在一起玩耍。《支谱·序言一》上说:“三奇公葬郡南古堆寺侧,先伯鸿儒、廷佑二公屡新拜扫,不意兵乱墓失。上达与文炳少时常聆是言”。另外,程上达与程文炳于同治九年(1962)曾重修阜阳《颍东程氏支谱》,二人友情笃深。
程敏达,字颍斋,清授奉政大夫,诰封通政大夫。配徐氏,清封宜人,诰封淑人。《颍东程氏支谱》卷之一《灵州知州程府君家传》曰:
府君讳敏达,字颍斋,颍州阜阳人。生五岁而孤,依母兄食。贫,立读,虽在童雅,刻苦淬厉如成人。
咸丰初,淮盗大起,偕兄衢达倡团千人,随袁端敏公甲三剿贼蒙宿,立选锋两营。未几,衢达卒。适故相张文达公抚豫,檄府君募临胜六营,驻汝宁。荐保知州,留山东,年方三十余。
同治初,元乌鲁木齐回酋得璘据迪化,尽陷南北八城。督帅左文吕公驻防嘉谷关,谋进剿。闻府君名,檄权哈密通判兼理粮运。时湘蜀皖豫诸大军先后出关,络绎冰山雪海间,车驼柴粮,咸恃无缺,而与各军将士,款洽委曲,人人得其欢心。文襄悉其能,奏留甘肃,将益饷用。会以失囚,镌职。
既复官,丁太夫人忧,服阙回省。立权抚彝,当凉肃要冲,土地峣峤,番夷犷悍,府君一治以和易,民誉翕然。旋改署固原直隶州知州,又以邻盗卦,吏议嘉善。
陶公模时自新抚移督关内,府君故人也,奏复原职,署循化厅同知,补灵州知州。既到官,兼理宁灵同知。甫五月而卒。
先是,官循化时,以耄年远宦,伺侍无人,遂纳妾杨氏。氏者,四川人。总府君历甘二十余年,劳动。权巨缺者六司,榷差者五。而殁之日,家无长物,囊橐萧然。同时僚寀,或历监司,或擢封圻,拥牙建纛。而府君屡起屡踬,垂老始得一州,而遽殁,谓非数之迍欤!然以予所知,与府君先后宦甘肃者,或以赃败,或以事劾,全令名者卒鲜。府君清而得民,和而得上,虽屡蹶而非其罪,边氓裔叟,户祝不忘。夫富贵利禄者,天也。修身立政者,人也。尽于人而亨屯得丧壹,听于心焉。斯为良吏矣,府君又何欠焉!
府君二子,文荃先卒。文葆官德州知州,晋道员。先是,府君在灵州,自述生平,手书面钤以官印,示文葆官。葆既奔丧,走二千里,邮寄示予丐,为公传。予受而读之,惟历历言宦绩,其于治戎从政,无一矜伐自张语。而尤以读书不多,治民不诚为深恨。呜呼!以是垂训子孙,敦示后嗣,亦可笃实。近道之君子矣!
予因以昔在边徼,所闻暨得诸其族人者,而附益之不敢饰美,以乱其实书。而归之文葆,以备家乘云。壬寅十月,寿州方希孟撰于太平戎署。
程允和,字平斋。清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官至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死后接任,为清季末代长江水师提督)。配吴氏,清封一品夫人。卢氏,事迹不详。《程府君平斋公传》曰:
程府君允和,字平斋,世居阜东柳沟村。清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景山公曾孙,殿彩公孙,乃对一。公四子也。幼歧嶷,性成朴,慷慨好施。年十九入军界,从宋忠勤效戎,行为百夫长,每战必先。忠勤公知其勇,有将才,依之如左右手。历转战豫直山陕等省,屡著奇功,升官带职。最著者惟卢沟桥一役,公奋不顾身,毙敌无数,俾北洋危而复安,敌氛因以潜息。厥功独伟,遂以千总升副将,晋赏克勇巴图鲁勇号。此虽当道破格擢用,然亦公之勇往善战耳,适年二十五,已保至记名提督。
时中原无事,公驻节河南,严整军纪,军民相安,如同家人。即今过嵩洛之间,犹啧啧闻颂声焉。迄光绪七年,忠勤公檄调移防,旅顺令下,豫民挽留。攀辕遮道,尤见公之泽及嵩洛者深也。后二年,升毅军后路统领。又数年,转调朝阳练军、开卫左军、开卫新军各统领总统等职,并赏头品顶戴,补授松藩镇总兵。旋以庚子之变,联军内逼两宫西巡,以护驾功授四川提督。越年,调授广东陆路提督。既抵任,因与粤都意见偶不相洽,遂去任。回北洋,复统朝阳练军。经年,庭命会办沿江巡防。宣统二年,补授长江水师提督。公当以年老告休,未获。讵料次年秋,民军起义,正拟整兵以固防圉,乃庭谕飞下,饬各将领一律停战议和,继而逊位。公自不得不解组归隐,避居北平,一切悉委诸天意人心之所向背。
兹总核公之身世,其温恭慈祥,蔼然可亲。及对于乡里故旧,更为宽厚。每闻岁饥,辄捐廉赈济。民三年欠,正值家居,出资为办平糴,倡阜东贫民,均赖以活。民十,各方患水灾,阜境尤甚。公在平闻讯,即慨捐数千元,并由银行筹借两万元,遣人赍回赈济,而地方赖以维持,皆公之力也。
初,公兄弟同居,食指繁重,廉俸所入,毫不自私。逮析祖居遗田产,悉让之诸弟侄,自所余者极寥寥。故近支诸侄孙辈,现咸丰盈焉。
公嫡配清一品夫人吴氏,俭朴慈祥。与公等生四子,长文炤,字松亭,以简任用,为人长厚寡言,因淡于名利,乡党称通德焉。次文浚,字少斋。幼业儒,倜傥有大志。壮年托身军界,随父差次,历任营务处、执法处等职。勤慎严明,动容有威人畏,爱之不忍欺。民国成立,充安武军执法处处长,以功加陆军少将。任事以来,恩威并用,克善其职,为上官所信任。积劳成病,寻卒于阜阳差次。配徐夫人,殉节。祀本县节孝祠。公为人磊落,有文风,才堪大任,当道极器重。卒年未四旬,大材不寿,人咸惜焉。墓在汝河南先军门墓侧。次文泽,字润之,已故。次文沅,字湘浦,陆军少将,历任军职,所在有声绩。次文龄,字梦九,如夫人卢氏所生,其温文典雅,里党重之。孙四,长璞。次琨。次瑜。既均肄业大学。次琥,现功读。次琦,尚襁抢。诸孙皆英俊优秀不凡。此明德之后,心有达人,公之谓矣。卒年七十八,葬汝南九宫祠艮山坤向。(阜阳《颍东程氏支谱》卷之一)。
程文炳生有六子三女:
长子程焕章,早逝。
次子程云章,字绍周,名恩培。官至浙江后补道台,清授通议大夫。妻周氏,清封淑人。程恩培自幼深受父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儒学功底深厚,为人温文尔雅。但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据说,光绪皇帝被治哑一案,连累到程恩培。其父程文炳押送程恩培亲赴北京,奏请皇帝治罪。这种大义灭亲,不寻私情的做为,使光绪皇帝深受感动,龙颜大悦,赦免无罪。程恩培虽躲过一劫,但于惊恐之下对仕途颇感淡漠,便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回到阜阳家乡袁砦集,折资兴建了裕兴油厂。同时负责经营程家在阜阳开办的两淮织布厂以及典当和钱庄。在此之前,程恩培还与儿女亲家刘鄂合作开办豫丰公司,又与其父文炳同刘鄂合作经营浦口地产,组织三洲地皮公司等。一时之间,生意做的倒是十分兴隆。
程恩培于仕途失意之后,转向于研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而且成为清末民初“太谷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太谷学派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安徽池州石埭人周太谷所创立。太谷名毂字星垣,号太谷,又号空同子。太谷学派初无其名,太谷和其门弟子最初都自称为“圣功弟子”。“圣功”之意,出自于《周易·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说,宇宙与人都是秉赋自然界的生机而产生、发展和作用的。一般的人则是随此生机而生而没而转化。能够养得其正者,则可以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共明”,这就是所谓“圣功”。“圣功”也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明德”,《论语·颜渊》中“视听言动”之“视听”作用。视听的作用在于认识客观存在,所谓“视恩明,听思聪”。但所谓“耳目聪明”,并不是一般所说的眼睛亮,耳朵尖,而是《周易·系辞》所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换句话说,就是“视听”本能的感应作用。经过这样“视听”的本能,以“言动”支配客观一切,使它尽美尽善,即《大学》所谓:“在止于至善”。《庄子·天下篇》称前者,即“视听”的认识作用为“内圣”,后者命令支配的成果为“外王”,此就是“内圣”与“外王”之学。而“内圣”和“外王”又是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养正而取得。千古儒家的学问根本就在于此。由于后世儒者不理解“内圣”、“外王”的相互作用,而把“内圣”、“外王”分成两截,专以人知用事,“内圣”之功遂不存于人世。只有《大学》所说:“致知在格物”、“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进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儒家学说一贯之道理。因其关键在于修身,故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太谷之学是他早年奔走四方寻求安身立命之道后,借鉴佛道,得到儒家“内圣”、“外王”的一贯真理,才提出的“圣功”学说,以做一个“圣功”弟子,来作为自己及门人的奋斗目标。由于周代以后,一般人不懂儒学的根本,以为“致知格物”达到“治国平天下”的这种“内圣”、“外王”的一贯关系,就是为维持封建统治所制定的一套人与人关系的制度。到了明朝晚期,更有人认为程朱理学也是迂腐的,“口言仁义道德,心存高官厚禄”就是儒家。太谷“圣功”之学则强调身心性命,许多人说他是受了佛、道的影响,合三教为一,甚至以为是受到福建莆田林兆恩三一教和江苏松辽陈智的“三教一家”之说的影响。其实太谷在《周氏遗书》中是绝口不谈佛、道,书中所谓“二氏”是指《论语》中所说的老、彭。太谷弟子张石琴,为了讲学方便、世俗易懂,才谈到了佛、道。但是在其《与秦云樵书》中,对佛、道之学的态度已说得很清楚了,“圣功之学”实非三教合一。又因为换不出学派的渊源,人们就任意为之命名,如“泰州教”、“太谷教”、“大学教”、“空同教”、“黄崖教”等,全是旁人所虚构。太谷学派之名是出自一九二七年卢冀野先生在《天一杂志》上发表的《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一文,卢氏是钟泰的学生,钟泰(字钟山)又是黄葆年的门下,对于太谷学派有一定的了解。学术界认为这个名字较为妥当,遂固定沿用了下来。光绪二十八年(1902),程恩培以道员需次杭州,赴上海参加了“太谷学派”组织的“愚园雅集”聚会,特别是“归群草堂”(太谷学派讲学之处)成立后,亦承担了部分活动经费。习儒讲道,成为程恩培晚年重要活动内容之一。
程恩培有过一次不寻常的日本之行。那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程文炳奉命率皖军驻守了张家湾,“拱卫京师”。这时天津、沧州一带,日本侦探活动频繁,四面刺探清军布防,不少间谍被清军俘虏。清军布防机密屡泄事件,最新工伤伤残鉴定标准。深深地刺痛了程文炳,他暗想,只允许日本人前来侦察我方,难道不可以派人东渡去侦探一下日本吗?于是,便“密遣子恩培往命之”,并且交待“不得确耗勿遽归。”恩培不辱父命,在日本一呆就是四年,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马关条约》签订前夕“适自东归”,回到祖国。“所侦皆实情也”。根据程恩培对日本的了解以及日本战后索要巨款的现实,程文炳“密疏请勿允”,劝清廷不要批准《马关条约》,言辞激切,令人感动。
程恩培还有过一次日本之行。1901年秋,日本举行军事大演练,世界上许多国家均派观兵官前往观览,中国也不例外,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福建等省也都派遣观兵官及随行人员组成的参观团。浙江省所派参观团以程恩培为首,另有随员邓驯保、赵千总以及书记员等一行数人。
程恩培等一行于九月初一上午九点乘宏济丸邮船从上海出发,同船者有安徽派往的黄呈样、李光邺等十余人。初二晚上十一点入长崎港,初三早上登岸拜会驻长崎领事张子豫,并顺便游览了红叶亭和诹访神社,当日下午邮船离开长崎经门司于初五早晨五点抵达神户。在神户,程恩培顺访了在当地经商的旧友王鹤庭,并受到了热情款待。初六下午六点乘火车赴东京,次日上午十点抵达东京新桥车站。抵达东京后,由日本参谋本部安排住入三桥旅馆,并于当日往中国驻日公使馆谒见了李木斋公使。翌日,前往拜会了日本总理大臣、参谋本部大臣、文部大臣、外务大臣、陆军省大臣及已退位的顾问官。
初九日,程等开始赴千叶参观第一师团的野外演习,至十四日演练告一段落后返回东京。其间,在十二日由于演练暂停,他们即利用余暇参观了千叶中学校和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十三日至二十四日,在东京除与参谋本部福岛安正少将会谈外,陆续考察了成城学校、户山学校、陆军地方幼年学校、陆军中央幼年学校,参观了炮兵工厂以及位于新桥的劝工厂和博物院,游览了上野动物园,还参加了日本天皇专为各国官商举行的晚会。二十五日,赴仙台观览移师当地举行的军事大练,直至三十日学习全部结束。十月初一返回东京,至十八日离开东京回国期间,又分别参观考察了陆军炮工学校、近卫步兵第四联队、陆军士官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商业学校、工业学校、第一高等中学校,参观了制呢工厂、卫戌医院、红十字医院、上野美术会社等,并游览了日光等名胜古迹。十八日乘火车离开东京,十九日夺抵京都,游览了东本愿寺、清水寺等名胜,并于当日赴神户,二十日从神户乘西京丸邮船,经马关、长崎于二十四日抵吴淞港口。
如前所述,程恩培作为一名军事官员,此行的目的首先是参观日本的军事大演练,但同时他也认为:“今国势阽危,强邻夹处,或眈眈虎视,或煦煦市人迹,其蚕食之心如出一辙,神州苍莽,来日大难。发愤为难,庶几有豸。故当务之急,教育为先,武备次之,盖教育乃武备之基础,武备即教育之见端,二者相为表里。”充分表明他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此次日本之行正给他提供了一个考察日本教育以资国内参考的良好机会。从以上行程也不难看出,他在考察学校上所花的时间其实超了考察军事演习的时间,所考察的学校累计达13所之多,而且为了参观学校,往往是忙时偷闲,见缝插针。
千叶中学校是程恩培所考察的第一所学校,由校长亲自带引遍观了各年级的教室。当他了解到该校所设课程分修身科、国语科、汉文科、英文科、历史科、数学科、博物科、理化科、律例科、医科、体操科等十余科,学生达550人,并且全国有如此规模者达数百处时,不禁感叹“无怪其人才辈出也”,“非若我华之日守一经者,矻矻穷年,老死牖下也”。
在陆军士官学校,我国留学生共39人列队迎接,其队列“颇称严整”,“试其学问亦复优长”,深为赞许。在千叶医学专门学校,了角到该校学医妇女甚多,还有一名中国留学生,名叫左起庆,常州人。在第一高等中学校,了解到我国留学生共有二人,皆为浙江人。在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了解到凡幼年女子不入此校者“例不成婚配”,故“考目下通国女子不能文字者不过十分之三”。在陆军炮工学校,了解到该校每年均遴选数名优秀毕业生派往欧洲诸国游学,以考求各国学问增加阅历后,程对其国“工夫日进学问日深”深表崇尚。
在参加日本天皇专为各国官商举行的晚会上,举行了盛大的舞会,程恩培等中国官员尽管未能亲自踏进舞池,但也许是由于初次观看,因此也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作了生动的记录:“所有男客之能跳舞与女客之作西装者,均预为言定跳何戏,书册以记之,齐则男女携手同入跳舞厅,始则进退迂回,继则握臂挟腰,旋转如风,地板净洗,其滑如脂,而不虞倾跌,盖虽小技亦必习之有素也。其前后疾徐,一举手足,悉合乐声之节奏。”这段文字虽与本文主题不甚吻合,但由于其描写生动有趣,颇能表述在东西文化开始交融的时代,人们对新事物所抱有的新奇目光,故一并录之。
程恩培此次率员赴日本观察军事大演习,并参观了诸多学校和工厂等。对每日所见所闻均以日记形式作详细记录,归国后题为《东瀛观兵纪事》公诸于世。(《清末浙江与日本》第165页)
另外,程恩培长子程百年与刘鄂三女许字结为秦晋之好,程、刘遂成儿女亲家。程恩培的一个儿媳妇为清末封疆大吏左宗棠的孙女,五子述宪留学日本,入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曾任西北、青海等省军事总教头。更为重要的是,程恩培成为其父程文炳《事略》的主要撰稿人。而且在父亲弥留之际,由程文炳口述,程恩培亲笔整理父亲关心国事的专折上奏,朝廷谕嘉,诏下执行。
程文炳三子程圭章,字叔岐。官侯补郎。承嗣先叔祖父斗公,妻汪氏。事迹均不详。(《事略》、阜阳《颍东程氏支谱》卷之三)
程文炳四子程锡章(1882—1943年),字稚周,名恩普。官四川知县,承嗣先伯父文尉公,妻李氏。(《事略》、阜阳《颍东程氏支谱》)。恩普性格豪爽、沉静。幼好百家言,尤爱兵书。20岁入安徽武备陆军学堂学习,曾与柏文蔚、卢镜寰、杨国弼等共倡改革,响应者四起。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渡日本,入同文书院,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孙中山见他才智超人,十分器重,委他与孙毓筠(少侯)同主安徽革命事宜。不久,派他与吕荫南等回国,并亲授安仁会钤记,组建国内革命组织。他回国后,利用父亲提督长江水师之便,在官兵中发展安仁会会员,进行革命鼓动工作,翌年回东京复命。不久,复回南京,拟同孙毓筠、权养之、张汇涛(孟介)发动士兵起义。孙、权等人进城后,行动被清军识破,事败。遂相约各回家乡播种火种。恩普回颍,开办益智书局,以此作为安仁会办事机构,先后发展刘幼山、宁隽元、张锡三、陈学员等一大批青年为会员,创办商会、团练。广大商民乃至团警皆翕然从属革命。宣统三年(1911年),武汉首义,邮电遍梗,传闻不一。恩普派余化南等南下摸清情况后,于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公历1912年元月15日)在农学堂召开安仁会会员大会,成立皖北国民军,宣布颍州独立。颍州知府长绍、阜阳县知县惊慌遁逃。未风,张汇涛率淮上革命军北上,恩普亲往颍上劳军,共商会师北伐大计。汇涛认为颍州殷实,应先筹粮饷而后行;恩普主张直取京汉路,以防清兵南下。争执之后,汇涛统兵驻守阜阳城,恩普率队光复太和、涡阳。亳州清军统领李竹明得知皖北国民军已经跨过涡河,一面诈降,一面于亳州南布伏兵。当皖北国民军行至溜子集时,伏兵四起。在仓促应战中,终因众寡悬殊,不支退去。这时,倪嗣冲所统之清军已经窜过行流集,对阜阳城形成包围之势。恩普得知后,为救援淮上革命军,引兵而南。未至,阜阳城陷,汇涛缒城走。恩普知事不可为,置兵中流村,亲赴宁皖请兵。不久南北议和,倪嗣冲成为合法的安徽督军,擅权专政,肆意捕杀革命党人。孙毓筠任安徽都督后,正式委任恩普为淮北国民军司令。恩普坚辞,遂去上海,与吕荫南、张秋白(蒙城人)等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大造讨袁舆论。湖口战起,皖籍反袁人士亡命于沪者日多。恩普把他们保护下来,并出资安排生活。倪嗣冲得知,仗着与恩普有世姻关系,派专人去沪要人,恩普拒不接见。帝制发生后,孙毓筠变节,恩普愤甚,将地产变卖,于法租界永乐里密设淮北讨袁办事处。袁世凯羞愧而死,黎元洪下令解散所有讨袁组织,恩普对此引为奇耻大奇。此时,他的财产荡尽,精力亦逐渐衰竭。许多老同盟会员得知他的窘状,想帮助他,他谢绝道:“牺牲乃革命党人之本分,若计较得失,与述工投机者何异?”“9·18”事变后,国难日深,恩普忧愤交加,疾病日重,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7月25日呕血逝世,时年61岁。蒋中正先生亲自提写挽联,抬头曰:“稚周先生千古”,正联曰:“耆德旧勋”。(《阜阳县志·人物·程恩普》)
程文炳五子程鑫章,字彬儒,官至军咨处科员,娶妻袁氏。其余事迹不详。
程文炳六子程钅监 章、一名森章,肄业贵胄学堂。娶妻郭氏。事迹均不详。
程文炳三个女儿,其中长女在兄妹九人中排行老二,次女排行老四,三女排行老八,因《支谱》无记载,均事迹不详。
程文炳的孙子有十余人。《事略》上记载三人:
长孙:程传镳,焕章继子,参与编撰《程文炳事略》。
次孙:程传堃,云章次子,字勤孙,事迹不详。
三孙:程传杰,事迹不详。
《颍东程氏支谱》上记载还有两位:
程传珍,钅监章之子,字聘臣,妻王氏。
程传景,字仰乔,圭章三子,妻倪氏。均事迹不详。
还有程传唯,字贯之,鑫章之子,事迹不详。
程传颐、程传江,锡章之子,现分别退休在上海、苏州。
程文炳的直系后裔到现在已传至第六代、第七代,就是永字辈和祥字辈。不过,现在的年轻一代起名自由,早已不受此约束了。他们多数处在生产建设第一线,也有一些是知识分子或白领阶层。除生活在阜阳颍东原籍的以外,散居在海内外的肯定还有一些。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流逝,他们与家乡的联系,愈疏愈远,有些已经不知所出了。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提交,三十分钟内百分百回复!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