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顶着塑料硬膜的生态房被涂上了“拆”字。本报记者夏命群摄
生态棚内是另一番田园景象。本报记者夏命群摄
5月14日,通州区张家湾镇姚辛庄村,一个名叫“东华养生庄园”的农业生态房被政府部门强制拆除,紧锁的铁门把“业主”挡在门外。
2006年北京市提出在全市兴建现代都市农业,集游览、休闲、高产于一体的高科技农业生态园由此兴起。但在建设过程中,一排排隐藏在生态大棚下的农家别墅拔地而起,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今年4月份,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下达封杀令,要求各区县政府全部拆除违规农业生态园,停止占用耕地,对于变相搞房地产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将追究刑责。5月份,京郊各区县政府纷纷酝酿大面积的强拆对策。
据初步统计,全市至少有1万余栋生态房。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些业主均面临索赔困境。
540平方米阳光房19.8万一栋
“540平方米的阳光大棚,院内有阳光庭院,有小桥流水、假山,还能种植蔬菜、草莓等,每栋19.8万,租期30年……”这是2006年“东华养生庄园”最初的销售广告。
现年58岁、家住亚运村的张振正是因为这则网络和手机广告而走上漫漫购房路。张振说,城里呆的时间长了,心里一直觉得很闷气,加上近年来患上了糖尿病,更希望能够找一个空气好、纯天然的地方养生。
“这则广告说中了我的心思”,张振说,如今城里的房子动则上百万元,根本买不起,这套阳光房很适合他的家庭情况。
2006年年底,在顺义、昌平等地看过多个生态房项目后,张振认为通州姚辛庄的生态庄园最划算,用他的话说,19.8万在城里还不够买一个20平方米的房子,而在这竟能拥有500多平方米的空间,“太值了”。
由于生态环境诱人,价格比城里低很多,也未见政府部门阻止建设,张振抱着侥幸心理把攒了大半辈子的50多万元钱投到了农村,一口气买了两套生态房。
生态大棚内隐藏农家别墅
张振买下的通州姚辛庄“东华养生庄园”还没建成就被强拆了。可是,在北京其他郊区生态园已存在很久了。
在顺义与昌平交界处,北京最早建成的生态房——“田园风光小区”就坐落于此。由于大部分业主已经入住,这里一度成为生态房购买者参考和现场体验的最佳去处。5月中旬,记者两次探访“田园风光小区”。
站在小区外,看见的是一排排罩着透明塑料硬膜的大棚,跟普通的生态大棚没有任何区别。但走进去发现,大棚里面根本没有蔬菜和瓜果,取而代之的全是钢筋水泥浇铸的农家别墅。
据小区负责安保的员工介绍,小区平时住着老人,一到周末便成了年轻业主聚会的场所,车挤满院子。
记者进入一家别墅,发现院内摆设考究,既有太岁椅,也有古色古香的屏风,水池内鱼儿嬉戏,十分惬意。据主人介绍,他们从2008年入住至今,已经习惯了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家里吃的蔬菜全部自己种植,洗衣机、空调等也一应俱全,每到周末,家里的亲戚也都愿意赶来聚会。此外,业主平日用的水电价格与市区相当,甚至还要便宜,不用交物业费等,很适合休闲养生。
全倒了,这回真没戏了
张振梦寐以求的阳光房是住不上了。昨天,记者见到张振时,他始终嘀咕着“全倒了,这回真没戏了……”从他茫然的眼神看得出来,他已经完全没了主意。
据通州区国土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华养生庄园”最初的名称叫做“禾惠庄园”,后因开发商北京鑫绿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未经当地规划、国土等部门的审批便擅自盖起了两层的小别墅而被叫停、强拆。
“上次强拆时我也知道,本想退出来,但开发商说上面有关系,只要把大棚配管房面积改小就没事”,张振说,由于当时政府执行强拆的力度并不大,他便听信了开发商一个名叫刘文的销售经理的话。
果然,在暂停了两个月后,“禾惠庄园”改头换面,以“东华养生庄园”的名义继续施工,并且承诺今年6月底前交房。没想到,就在交房前一个月,通州区国土、建委、城管等部门突然联合执法,将庄园内180栋即将竣工的生态房全部推倒。
农委否认审批过庄园
房子被推倒后的第三天,上百名“东华养生庄园”的业主开始自发组织起来讨说法。
他们首先想到找开发商北京鑫绿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杨新中,但他的电话通常处于无法接通状态。后经多方辗转,记者联系上了杨新中。他表示,这个项目有通州区农委的立项批文,是张家湾镇和通州区政府有关部门的默许,才使得项目持之以恒地建设,“如果违法,为什么不早拆,非要等到快竣工时才动手?”
对于杨的说法,通州区农委办公室一负责人断然否认。他表示,通州农委从来就没有审批过该项目,更不会同意这一项目的开发建设。
张家湾镇政府也发表声明,从来没有准许过该项目的建设,从2006年以来,光叫停该项目就不下10次。
索赔无门“田园梦”破灭
面对通州区农委和张家湾镇政府的强硬表态,张振等人非常无奈。一方面,法律保障不了耕地上建起的生态房,他们与开发商签订的购房合同很可能无效;另一方面,开发商经历多次整改后也无力偿还业主房款。
在索赔无门的情况下,业主间开始商讨自救对策。有一名李姓购房者说,房子已经被强拆,房款也打了水漂,现今只剩下从开发商手里租下的为期30年或50年的耕地,“无论如何这块地必须保住,用来种菜也行”。
然而,这种想法也只能是自我安慰。
据通州区国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耕地上建设的生态房本身就是违法违规的,所以业主和开发商签订的承租合同不受法律保护。再者,谁破坏的耕地由谁复耕。
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东华养生庄园”内的耕地已经被平整并铺上水泥路,大部分被强拆的房子均留有地基和大面积的墙根、砖头,只剩下少许真正的耕地可用来种菜。中国社科院农村问题专家表示,复耕的代价比重建还要大。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董正伟也表示,由于业主与开发商签订合同的标的物是违法建筑,所以合同将被判无效,业主权益也得不到法律保护。
“村民受益,业主舒心,开发商和村委会也有利可图”,这所谓的“一举多得”是生态房开发商经常挂在嘴边的词,也是生态房自2008年以来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的根本原因。
据了解,由于生态房地处郊区,地租远远低于城区,开发成本较低,另外加上城市居民重返田园的意愿十分强烈,这使得生态房从2008年以来相当火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京郊各区县就涌现出1万余栋生态房。
记者近日暗访了多家京郊生态园,发现这是一条以牺牲耕地为代价组建起来的“食物链”。现如今,生态房已确定要被强拆,刚刚形成的“食物链”也将随之断裂。
开发商盖生态房净利5000万元
昌平区兴寿镇肖村村北,一块占地510亩的耕地上密密麻麻规划建设了386栋日光大棚,每栋大棚的面积均在500平方米左右。和其他农业生态园一样,大棚内建有100多平方米的日光庭院,还留有二三百平方米的农用地供业主种植,非常适合老人养生和年轻市民周末度假休闲。
昨天,记者在名叫“肖村都市生态农业园”的施工现场看到,工程已经被兴寿镇政府叫停。工地上百余名工人有的玩牌,有的睡觉,镇政府的巡查车全天蹲守在路边,劝阻购房者进入。
记者从土地开发商——北京华来时代投资有限公司提供的土地租用合同了解到,这块地由该公司与肖村新成立的肖村经济合作社联合开发,前者投入4714.5万元租用肖村510亩耕地30年,用于特色农业推广、农业休闲、观光采摘、种植和养殖。
“如果按照标准的大棚进行生态开发,他们(开发商)将无利可图”,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专家表示,但如果在耕地上建设生态房,以房屋转租或者销售的形式来开发,则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以每栋40万元计算,肖村都市生态园386栋生态房共可获得1.5亿元的毛利,“刨去地租和建设成本,可净获利5000万元以上”。
村民每年每亩至少获利2000元
开发商蜂拥而至的背后,还蕴藏着当地村委会和村民自身的利益。
记者从肖村经济合作社(村委会)与北京华来时代投资有限公司签订的承包合同中了解到,村民每年每亩地至少可获得2000元的租金回报,这比辛辛苦苦种植玉米、小麦的收成高出五六倍。而村子的经济建设也可以借机获得发展。
“4700万元的价格已经相当于天价,至少合每亩地每年2000元”,北京华来时代投资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坦承,这个价钱对农民非常划算,相当于什么都不用干,每人每年每亩可坐收2000元的租金,而且到了第6年后,租金还将每年递增100元,到第30年,村民每亩每年可获得4500元的回报。因此,当地农民出租土地的积极性也很高。
该负责人还表示,生态园建成后,村民还将被返聘到大棚内搞种植,每天可获得至少50元的工钱,“相当于有了固定工作了”。
正因为如此,记者从肖村村委会组织的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书中了解到,当天与会的30名村民代表中,有28位同意土地流转用于生态园的开发建设。
停工禁令下生态园大肆开发
村民、村委会、开发商,乃至业主,这一条长长的“食物链”之所以能够顺利构建,与有关部门态度暧昧有直接关系。
据北京华来时代投资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介绍,他们立项前均与村委会签订了合同,并在镇政府备案。尽管从去年年底以来,政府部门多次下达停工令,但每次停工不久又开工,政府部门总是持默许态度,“这就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
而兴寿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在市国土局没有下发明确通知要求拆除前,他们也不好给生态园定性。“好在农业部在2008年10月份下发了一个农业生态园配管房面积不得超过5%的硬性规定,我们才有了执法的依据”,兴寿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生态园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打着设施农业的旗号进行,在上级未下封杀令之前,只能在政策上进行引导,“但这往往不起效果,开发商大多仍旧我行我素”。
就在外界对生态园仍然存在争议的时候,市国土资源局今年4月份紧急下发了拆除令,要求所有违规占地的大棚全部拆除。然而,在此之前的小半年内,已经有上万栋大棚在暗地施工,以至于成了规模,大棚一片连着一片,成为京郊一大“特色”。
被破坏的耕地由谁来复耕
据了解,生态园强拆之后将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业主购房款打了水漂,村民租金面临被收回,施工队工人拿不到工钱等等,更主要的是,已经被破坏的耕地由谁来复耕?这笔巨额资金由谁来垫付?
对此,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魏成林在今年4月21日的一次公开讲话中谈到,作为国家首都的北京市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不动摇。他表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底线,严禁各区县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名义占用基本农田,变相搞房地产开发;不得以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搞现代农业或设施农业为名,在基本农田内建设永久性建筑或进行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活动。
从目前各区县所采取的措施来看,开发商是生态房的建设方,均须为所有损失买单,但事实情况是,开发商经过此次强拆,实力大大受损,已经资不抵债,而有些开发商干脆玩起了“蒸发”,因此,执行难度很大。
-专家说法
生态房兴建之初应最严厉封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沈杰表示,农业生态房经过强拆、土地复耕等一系列问题后将逐渐演化成一个社会问题,村民、业主的利益不仅将无法得到保障,这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人力、物力、土地的浪费也将变得十分严重,涉及金额恐怕要高达数十亿元。
沈杰认为,其实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将其扼杀在萌芽中,政府应该在生态房兴建之初即下达最严厉的封杀令,严令禁止占用耕地建房的行为发生。此外,政府还必须构建一套土地预警和实时监管机制,一旦发现有打着生态园旗号搞房地产开发的行为发生,当即勒令停工整改。
他表示,生态房强拆之后,政府还应该立即采取措施,确保被占用的土地及时恢复耕地性质,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本报记者夏命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