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特约记者 王余根 通讯员 石卫兵 记者 席锋宇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而把名字刻在心灵上,才会永存。在南京军区某兵种训练基地里一群特殊的教员群体,就被千万学兵牢牢铭记。 这些曾经驾驭战车驰骋机械化练兵场的士官教员,他们肩上不挂星,胸前不配章,不是专家却胜似专家,不称教授却堪比教授,同样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履行着培育精兵的使命。培育新型合格装甲战斗员4万余名,先后有200多人次立功受奖,数十人获全军和军区表彰。 与时俱进掀起换脑风暴 金陵郊外,九华山下,被誉为“装甲兵摇篮”的某兵种训练基地就建在这里。基地是未来战场的“试验田”,是培育铁甲英才的“大学校”,也是检验组训模式的“风向标”。 要想训练出一流的战士,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那些年,毕业学兵归队后的反映越来越不理想,部队对基地培训能力的质疑也是此起彼伏。部队转型,本应是教头先行。但没想到部队却早已跑在了前面,远远落后的现实让士官教员们如坐针毡,他们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奋起直追。 “信息战,战信息,信息制胜是关键。”士官教员们在实践中感到,要实现信息制胜,就必须“制胜信息”。 某新型装备列装后,驾驶教研室教员、四级军士长顾海山发现,因装备数量少,训练矛盾突出、效益不高,便自告奋勇担纲新型火控系统模拟器研发。 他采取实地看、实时记、分项统的办法,经过千百次试驾训练、试射计算、数据修正,建成了模拟操作数据库,又与某军工企业联手协作,结合地形、环境、天气等元素进一步完善“虚拟战场”,使模拟训练更加紧贴实战。 如今,基地士官教员充分发挥自身“信息优势”,制作《某型高射机枪》、《某新型突击车武器系统》、《某新型突击车火控组件模拟系统》多个课件,分获全军优秀电教教材一等奖、军区优秀电教教材一等奖等荣誉;研发某型火炮校正器、火炮角度限位仪等教具,较好地解决了全区装甲部队训练中的难题;开发多套领先全军的信息化模拟训练器材,提升了部队训练质量效益。 千锤百炼塑造精武名片 “要给别人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 每年11月,在课堂与训练场上忙碌了8个多月的士官教员们送走了最后一批学兵,但他们却来不及休息和调整,就全身心扑进了基地“教员大练兵”。 在“练教头”的数十个日夜里,他们既像学兵一样钻车底、进车厢、操火炮,夯实专业基础;也会与官兵一道谈心得、汇经验、理教训,提高教学技能;还会和干部一起访部队、进院校、做调研,提升理论素养…… 每次练兵结束,士官教员们那一串串充满智慧的建议,一摞摞精心准备的教案,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课件,都成为了来年活跃教学氛围、提高练兵质量的宝贵财富。 12月初,驾驶教研室教员、四级军士长蒋兵接到驾驶学兵陈立的报喜电话,他在实兵对抗演习中,靠蒋兵教他的绝活及时排除战车故障荣立了三等功。 士官教员们都知道,装备操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如果技术不够精湛,即使武器装备再先进也难发挥大作用,他们就逼着自己什么都要练得炉火纯青。 基地还有许多这样的士官,他们在实践中先后探索总结的21种训法,研制的34种新型训练器材被全军和军区推广。还有多人在退伍后被军内知名研究所、军工企业聘为专家,向世人亮出了一张张耀眼的“精武名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