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盟 |
|
|
|
成为本频道当地特邀律师,您将尽享当地优质案件委托资源,提高知名度,提升案源!开拓您的法律事业![查看详细] |
|
|
|
|
|
中国医疗法律网 2009-10-5 来源: 编辑: |
中国每年近百万人猝死 把握“黄金救援8分钟”
2009年08月31日 11:07 来源:杭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第一步:首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一拍患者双肩,喊一喊,看他有没有反应,如果没有反应,说明已没有意识,应马上呼救,快速打120,并让患者仰面躺在硬板床上或者平地面上。
第二步:判断呼吸(判断时间不能超过10秒钟),如果患者没有气流呼出,要立刻给予2次人工呼吸。方法:先把患者的头偏向一侧用手指清理患者口腔中的异物(包括假牙),然后把他的头后仰充分开放气道,然后捏紧患者鼻孔,施救者均匀吸气后,张开嘴放在患者的嘴上完全包住,均匀吹气至少1秒钟,然后放开,这样反复进行。
第三步:判断有无心跳。方法:如果无呼吸、无脉搏,施救者应跪立于患者右侧,双上肢伸直,双手掌展开,重叠,用掌跟放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双上肢竖起来往下压,要压下去4-5厘米,然后放松,每分钟100次。如此反复,直到患者有反应或者120急救人员到达,立即送医院抢救。
生与死,在市红会医院急诊科主任邓旻的工作中,更多时候是心电图仪屏幕上呈现出怎样的曲线:当屏幕上不规则的波形线渐渐变回规则的形状,一条生命被拉了回来,他心中的石头最终落地,外头焦急等待的亲属破涕为笑。假如那条不规则波形线,缓缓变成直线,正值壮年的生命就这样离去。
上周,浙江卫视女主播梁薇猝死在出差途中;不久前,一位身强力壮的驴友在参加登山比赛中倒地猝死……近年来,猝死在20—40岁的青壮年身上频繁出现,因为发病急,病势猛,很少有人能被抢救回来。
什么办法能预防和避免猝死?面对猝死现场,目击者能做些什么?
猝死基本没有丝毫症状
猝死有三个特点:死亡急骤,死亡出人意料,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就是说基本上猝死是没有丝毫症状的。
Brugada综合征
很多年以前,泰国有这一家人,几个兄弟一个一个地,常常在夜间突然一下就死掉了。家族中很迷信,认为这个病只找男人。家族中的男性都很恐慌,有很多人晚上睡觉都穿上女人的衣服,甚至抹上口红,但即使这样也挽救不了其生命。
其实,这种病不是完全不能避免,心电图检查证实它是一种特殊的心脏疾病,跟遗传有关,好发于年轻男性,被称为Brugada综合征,一发病没有任何征兆,几分钟之内就没了。
“很多人事后回忆,说自己最近比较疲劳,总是浑身没劲,有的人则是有胸痛、胸闷,或者心慌等表现。”邓医生说,有些人不在意这些症状,之后就碰到了猝死。而有些人比较在意,就直接到医院去做一些常规检查,但即使这样也有一些疾病是不能发现的。
经济舱综合征
“经济舱综合征”一词最早出现在2000年10月。一名28岁的英国女性乘坐飞机从澳大利亚经过长达20多个小时的旅行后,一到伦敦机场便昏倒在地,两个小时后在英国医院不治死亡。经检查发现,这位女性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因为病症特殊,科学家将其命名为“经济舱综合征”。经过各国科学家的深入研究,“经济舱综合征”的病因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患者其实是长途坐飞机所导致的腿部深度静脉血栓,这种腿部静脉形成的血栓,如果破裂,血块容易阻塞肺等器官的血管,甚至使患者死亡。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车族越来越多,人们是坐得多动得少,长期下肢不活动会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当突然站立行走时就极有可能引发猝死,原因就是深静脉血栓导致的肺栓塞、肺梗死,抢救的机会几乎为零。”邓医生说,医院之前碰到一例从贵州来杭州打工的女性患者,几乎一动不动连续坐了40多个小时火车,一下车没走几步突然摔倒猝死,120把她送到医院,虽经积极抢救,最终没有生还。这个病过去报道很少,近年来逐渐增加,应该引起重视。
中国每年有近百万人猝死
“就是几分钟的事,能救过来就救过来了,救不过来,可能一条命就没了。”在市红会医院急诊科办公室里,邓医生再次重复了“黄金救援8分钟”的重要性。
据了解,美国每年大概40万-50万人死于猝死,几乎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个人猝死。而中国每年猝死人数“大概是100万”。
“一位老大爷心肌梗塞导致了心室颤动,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并最终猝死。”邓医生说,在这个过程中,每耽误一分钟,生存率就会降低10%。“倘若耽误了十几分钟,就会脑死亡,即便抢救过来,也可能会变成植物人。”
“心脏就像一个泵,血打不出去了,就叫心脏骤停。”邓医生解释,心脏骤停80%是心室颤动导致的,就是心脏在哆嗦,跳动没规律。
“这时候,需要外部的一个高级电流把所有颤动都打趴下,然后心脏重新开始有规律地跳动。这就叫除颤。”而除颤的过程,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除颤越早,救活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是人们发明公众除颤技术(AED)的原因,而公众除颤技术也被医生称之为征服猝死的一把利剑。
人人都应学会猝死急救
邓医生讲述了一个病例:前年,一个老护士在厨房做饭,突然倒地,呼吸心跳停止,丈夫赶紧叫120,送到医院(大约经过20分钟),虽经积极抢救,最后没有生还。巧的是,两年前这位老护士的丈夫也发生过猝死,因为她是护士,在打120后,现场进行了徒手心肺复苏,使丈夫起死回生。得知自己的夫人不能生还时,这位丈夫捶胸顿足,“我为什么不学习一下救她的本事!”
多年行医,邓医生发现一个问题:除一些医务人员外,社会上的其他人对猝死基本没什么概念。每当听闻一个年轻人猝死,大家除了一时的愕然外,并不会去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这让他很焦虑。老百姓看到猝死,看到的是一个结果,而他想要强调的,则是急救。
早期徒手心肺复苏术对于猝死患者的生存就有着巨大的意义。当然比徒手心肺复苏术更便捷的,是公众除颤技术。这两项技术都是针对公众设计的,前者需要人们自己徒手救人,后者则是人们利用全自动的除颤仪,诊断患者是否需要除颤。
然而目前,除颤仪只在医院使用,邓医生期望,这台小小的机器能够像杭州的公共自行车一样,在大街小巷配备,毕竟任何地方发生猝死的几率都比较大。(陈玲 邵婉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