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改革方案的制订需要11个中央政府部委联手,其难度之高堪与房地产宏观调控比肩。牵涉13亿人切身利益的医疗改革正在重起炉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以往医改过程中存在的一定程度的伪市场真混乱的模式需要纠偏、夯实基础医疗之外,一切都是未定之数。
方案尚在制订,对话语权的争夺已经按捺不住地探出头来。医改小组有两个重要部门,发改委与卫生部。据报道,医改小组设在国家发改委,由发改委主任马凯和卫生部部长高强任双组长,主要由发改委负责各项事务。一个高规格的医改协调机制已初步建立,但高规格不等于高和谐,在医改新模式制订的过程中,两个主要牵头单位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就在媒体透露发改委“青睐”英国模式之后不久,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就在公开场合表示,医改不会青睐某个国家的模式:“我们的目标是要探索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体制,绝不可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随后,又有中国医改将参照英、德、美模式的传言。据一位接近医改协调小组的人士描述,“新的医改方案实际上是英国的躯体、德国的四肢、美国的脑袋,是三国模式的混合”,“简单区别英国、德国、美国三国医疗模式的特点,就是全民免费医疗、全民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之间的区别”,卫生部试图就此构筑从基本医疗到大病医疗的三个阶梯。
发改委十分含蓄,一位官员向《瞭望东方周刊》否定了个别媒体有关医疗改革方案已经确定的报道,以示对其他部委一定程度的尊重,但同时指出:“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在任何情况下,都属于公共服务产品,都只能由政府来承担。”与此同时,发改委近日在其网站上开辟“我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言献策”专栏,面向全社会征求医改意见和建议。
混乱不止于此。据新华网报道,财政部对卫生部构筑的三级阶梯的第一级就提出了质疑,对于有关课题组测算的要达到免费提供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大约需要国家财政投入2000亿元这个数字表示怀疑;而社会保障部对改变医疗保障的归属权极为不满。目前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既保大病又保小病,按照卫生部的医改新方案,政府将对基本医疗免费,那么,现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里用来管小病的这笔钱,该如何处置?如果这笔钱和国家财政新投入的2000亿都交由卫生部操作,使其集出资方与操作方于一身,“效率低下与基层医疗机构官僚化的弊病如何避免”?在质问之后,社会保障部推出建立独立的医疗保险机构为主的“德国模式”,供大家参考。卫生部有关人士却认为该方案不符合中国的制度环境,将增加政府的行政成本。
当然,如果部门争议就此转化为各个部委争取民意支持的具体行动,我们倒应该对此额手称庆。可惜,四角俱全的美妙前景仅止于某一部门或者民众的单方面想像。尽管发改委以邀请民众在网上参预的方式争取民意的支持,但民意的支持很难敌得过各个部门理性的算计———财政部需要少花钱多办事,有明晰的预算;而卫生部希望由自己操作城镇基本医疗,集财权与医疗权于一身,但这无疑动了社会保障部的奶酪。
在硝烟背后,我们再次领教何为社会利益部门化,在缺乏意见均衡机制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再次期望一个最后的拍板者“为民作主”。我们很难忘记在前一轮医改中卫生部下属的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名义下的圈钱行为,同样也很难忘记在发改委主导下二十次的药品降价无功而返的事实。此次医改,有关部门是否会重演借助民意扩张权力的拉虎皮当大旗的旧戏?
摆脱部门利益之争,方能找到医改新模式的广阔空间。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后以赤脚医生与全民预防为主的医疗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可圈可点的精彩之笔,曾被作为先进经验广泛引入第三世界国家。而民意调查也显示,希望政府投入切实用到老百姓身上58.7%;保障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51.8%,将公益的还给公益,把纳税人的钱用到纳税人而不是权势阶层身上,才是民众关注的焦点。放着现成的惠而不费的好经验弃而不用,对于民意的落实支支吾吾,转而大谈各国先进经验甚至周游列国取经———这是为民众利益着想,还是打着民意旗号的另一个作秀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