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主战场,医改成效如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通过群众在公立医院就诊的感受来体现。目前我国的医改已到了攻坚阶段,公立医院的整体改革,被认为是深化医改最关键、最艰巨、也最受关注的一项任务。
今年2月23日,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选定16个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深圳是其中之一。公立医院改革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今年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等多位卫生部领导分别到深圳听取和指导公立医院改革情况时都寄望:深圳能够在公立医院改革上大胆先行先试,为全国创出经验。
尽管我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目前还没有正式出台,但事实上,很多改革的举措已经在逐步展开。公立医院改革究竟给市民就医悄然带来怎样的改变?老百姓有没有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改革中还有哪些难点?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在何方?记者近日到各大公立医院进行深入采访,深入剖析我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情况,从今日起将陆续刊登一组深圳公立医院改革系列报道。
“小病在社区首诊,大病进医院治疗,康复回社区解决”这是一个最为合理的就医模式,这样既避免了患者都拥堵在大医院,看病排长队,可提高各级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避免了医疗环境拥挤导致的医疗安全隐患。
“十一五”期间,我市实施了“一大一小”卫生发展战略,政府累计立项约180亿元,同步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康中心建设,使三级医院的规划布局实现了11个城市功能组团的全覆盖,社康中心的布点实现了640多个社区的全覆盖。
加快建立区域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有序分流患者,使公立大医院有更多的精力攻难关、上水平,使基层医疗机构有更强的能力保基本、看常见病。这是我市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政府加大投入,加快大医院建设
“看病难”体现在哪里?对于很多市民来说,更多的是体现在到大医院看病难,挂好医生的号很难。特别是对于“关外”的患者来说,这一矛盾就更为突出。没有市属大医院、高级职称医生紧缺导致“关外”群众看大病常常要舟车劳顿跑“关内”,很不方便。
布吉片区是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过去只有一家公立医院布吉人民医院,医院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就医的需求,群众就医难的意见也比较大。2004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对全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决定选址布吉李朗新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这是一家总投资7.78亿元、病床500张、设计日门诊量3000人次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今年8月,这家医院正式开业。花园式院区环境、宽敞舒适的病房、一流的医疗设备、实力雄厚的专家队伍让首批住进这家新医院的患者印象深刻。“家门口有了这么棒的市属大医院,以后我们看病就方便了。再也不用一大早起床挤车到‘关内’了。”布吉片区的居民如是说。
市第三人民医院是我市“关外”首个开业的市属三级综合大医院。“十一五”以来,政府优质医疗资源向“关外”倾斜,目前在建的11家三级医院中,有7家在这些区域。“十二五”期间,我市还将规划再建4家市属大医院,也都分布在“关外”。目前,市属大医院项目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再过几年,深圳每个城市功能组团都将实现至少有一家市属医院,让群众能就近获取优质医疗资源。
除了新增市级大医院外,政府还大手笔地投入对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现有大医院进行“扩容”。新建和扩建项目完成后,到2015年,全市将达到每千人口床位数3.4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6人,全面改善目前卫生资源不足的状况。
社康中心立足社区方便群众
宝安区桃源居是一个大型社区,这里居住着几万人。这个社区离最近的西乡医院有五六公里远,小区居民看病不方便。几年前,社区拿出了1800平方米的房屋提供给西乡人民医院,开办了颐康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开展了“六位一体”(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的服务。
记者在社康中心看到,这里设有全科诊疗区、儿童保健区、妇女保健区、中医康复理疗区和特色化老年托管中心等。小区居民告诉记者,这里看病很方便。看病、检验、打针、接种疫苗、针灸、推拿、心电图、B超等等,一般常见的小病和保健都能解决,社康中心服务到晚上10点,下了班也能看病。
记者了解到,这个社康中心不仅解决居民看病问题,还当起了居民的健康管家,为5万多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每年都为社区的老人免费进行血压血糖检测,每个月都会上一堂保健课,还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社康中心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居民的信任,现在每天这个社康中心门诊量在200人次左右。
和深圳其他社康中心一样,颐康园社康中心实行院办院管,西乡医院承担人力、技术、设备、财力等资源配置的后盾和支持功能。每周医院都会派专家下社区,社康中心看不了的重病,医院会派车免费接病人到医院,而且还享受诊疗费15%的优惠。
正因为社康中心对常见病患者的分流,西乡医院虽然诊疗人次每年都在上升,但院本部的压力却没有明显增加,医院59%的门诊都是由下属的38个社康中心完成的。
像颐康园社康中心这样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在全市有600多家,不仅全面覆盖了所有社区,更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融合形成了“15分钟诊疗服务圈”。
如果说过去几年,社康中心发展的重点是加快布网点,实现广覆盖,方便群众;那么在今年开始的医改中,社康中心发展的重点则转到了提升内涵上,当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社康中心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市民最为关注的。近日,有细心的市民已经发现,社康中心多了专家坐诊。今年以来,市卫人委强化专家下社区工作的落实,将医务人员是否完成“进社区”任务作为其职称评聘的硬指标,确保每个社康中心每周都有两个半天有副高以上职称专家坐诊,今年以来专家进社区人数达到了4.9万人次。与此同时,政府出资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到2015年,每个社康中心都要拥有2个经过规范化、专业化培训的全科医生。
在服务上,市卫人委也要求社康中心要更“便民”。为了方便市民下班、放学后就医,社康中心实施“弹性工作制”,允许其根据服务区域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在确保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可采用白天“迟上晚下”及延长夜间工作时间等多种方式适应居民就医保健需求。
在费用上,社康中心看病也越来越便宜。从12月8日开始,全市社康中心795种基本药物全部实行零加成,也就是说社康中心药费比医院要少15%,如果是综合医保患者可享受七折优惠;诊疗费上,社康中心按第四档收费,比大医院要便宜20%,年内社保还将推出诊疗费打7折优惠,也就是说诊疗费比大医院要便宜34%。药费和诊疗费加起来,到社康中心就诊,总费用要比到大医院少很多。
社康中心以公平、可及、便利、价廉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今年全市社康中心以10%的人力资源完成全市34%的门诊工作量(2667万人次),减轻了大医院排长队的压力。社康中心平均每门诊人次费用49元,也缓解了市民就医负担。按市卫人委的规划,到2015年,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将完成全市门急诊总量的70%以上。
上下联动双向转诊合理分流患者
城市新型两级医疗架构初步形成,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提升两级架构的效能,让大医院、专科医院回归看大病、疑难病、专科病的角色,让基层医疗网络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等小病的诊治和疾病的后期康复,这才能让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让医疗机构间建立更顺畅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公立医院上下联动。
由于院办院管,现在社康中心与主办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已经建立起来,社康中心上转的患者可通过医院设置的绿色通道优先就诊、检查、交费、取药,优先安排住院。对于医院就诊后的康复期病例、诊断明确且病情稳定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例、一般常见病或多发病病例,则由医院直接转入社康中心负责跟踪、随访或安排康复治疗,或由社康中心安排家庭病床服务。
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医院与医院之间、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的问题。市卫人委日前正在制订医疗机构组团的方案,将按区域把我市的医疗机构划分为若干个组团,实行联网运营。组团内的医疗机构以管理、技术为纽带,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区域医疗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双向转诊”的执行情况将纳入我市医疗服务质量整体评估管理体系,以促进分级诊疗格局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