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之惑:为何很难对上号 ———— 上海民间发明现状调查(一) 来源:上海科技报社 2013年09月18日 18:13 作为一个民间发明人,庞学飞的发明激情非常旺盛。这些年,他发明了节水,(特点:布置卫生间里宽敞,能洗脸、刷牙、洗澡、洗衣服、节水、减少排污水等问题)。型洗衣机、安全窨井盖、能让交警在雾霾天气下不妨碍吹哨子的口罩,以及电脑键盘灭菌消毒多用架等。但是他的成果转化之路却屡屡碰壁。他告诉记者,为了促进节水型洗衣机产业化,他曾去上海惠而浦家用电器有限公司设计部洽谈,对方认为他研发的产品与公司目标消费者相差甚远,不予采纳;而他也没有另外渠道联系到其他家电企业,只好作罢。 发明人杨德忠也有困惑,前些年研发出了遥控擦玻璃装置,可以解决高层公寓住户擦窗难的问题。他希望有企业看中自己的发明成果。但是眼见为实,不把纸上成果变为实实在在的产品,没有合格的技术指标,有谁敢冒风险愿意转化呢?可身为律师的杨德忠根本没有资源和能力将自己的发明转化成产品。 上海发明协会常务副会长薛惠珍告诉记者,这些现象在民间发明人群体中很常见。他们的发明很难找到潜在的需求者。但是另一方面,虽然在产学研对接上,有关部门采取了很多举措,比如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在全国首创“专利集市”,但是民间发明的采纳率和实施率却始终在低位徘徊。 水平参差不齐 评价褒贬不一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主流观点是:民间发明成果和市场脱节,技术层次低,容易被模仿。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姚伟民告诉记者,民间发明成果很多先天不足。他接触过一个发明人,号称自己研发了利用风能推动船舶前进的装置,但是专家前去进行探讨,发现他的发明还停留在想象上,仅有几张设计图纸,根本无法实施。 当然民间发明群体中也不乏幸运者,发明人肖鑫生就是其中之一。他的360°全回转船舶对转桨推进装置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一一所看中,该技术有望在未来中国游艇制造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可否认,民间发明的水平参差不齐。记者在翻阅近些年来上海民间发明大赛的参赛项目时就看出端倪,有些项目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比如曹培生在国际上首创“非线性电磁振动控制技术”;赵超英的发明成果“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是代血浆领域的一项重大发明,已经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而有一些项目还停留在设想和假设阶段,很类似“异想天开”类型,比如可以让行人在马路上行进的风火轮、会飞的汽车等设计创意。在采访中,记者还时常听到民间发明人研发永动机的种种设想。 在对民间发明质疑颇多的情况下,境外机构开始对民间发明进行“扫荡”。上海技术交易所副总裁赵慧林透露,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专利和创意打包垄断机构,他们以低廉价格收购中国市场上的各种民间发明专利和创意,然后根据专业分门别类,打包许可给一些大企业,并收取高额的专利许可费。在这种模式下,发明人的价值被大大贬低,很多专利和创意可能永远得不到有效利用。 复杂问题简单化 分类对待是良策 对于这些问题,业内人士认为,社会各界其实陷入了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认为民间发明对于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仅仅在于贡献出高水平的发明创造;但事实上,民间发明的意义更在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 民间发明成果转化的链条可以分为创意、研发、转化、对接、产业化等几个阶段,而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市科协学术部副部长洪耀明举例说,当年一个青少年的创意解决了南浦大桥的设计难题。为了解决浦西用地紧张的问题,很多专家绞尽脑汁毫无办法,后来,还是从一个学生提交的设计作品中获得了灵感和启发,最终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 在上海发明协会会员部部长钱宝龙眼中,很多民间发明蕴含着极大的创造力。有些民间发明尽管不够完善,直接进入市场有困难,但是可以启发他人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乃至三次创新。有些优秀的可转化项目,因为缺乏资本的加入而无法“实物化”,没有机会被精雕细琢,也没有机会被集成创新,从而丧失了产业化的良机。 “我认为,过去我们把民间发明专利转化的问题简单化了!”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姚伟民告诉记者,过去认为只要给民间发明人一个中介机构,他们就能和企业谈妥转让合作交易,这恐怕行不通。民间发明专利的水平参差不齐,应该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把各个学科、各种水平的民间发明成果逐一归类,需要二次创新的是一种渠道,技术相对成熟的是另一种渠道;需要产业化扶持的应该好好扶一把,无意义的垃圾专利应该毫不迟疑地舍弃。 记者点评: 不能简单地把我国民间发明领域现在碰到的问题归结为我国民间发明水平不高,表面上的“难以对上号”现象,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民间发明内在运行机制没有被梳理出来。目前民间发明领域情况有点类似公路上的交通阻塞,因为没有设立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和行人道等相关制度和规则,导致行进速度缓慢。 (作者:吴苡婷 责任编辑:chunch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