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门易出门难,高淘汰率让人崩溃
在国内的时候,往往羡慕国外学生如何轻松,不会有恼人的作业,不会有考前苦读,到这里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而且更甚。一周几乎天天都有2堂到3堂课,每节2个小时或者3个小时。学校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签到率,所以逃课现象极少。课表往往经常变动,管教务的老师会发到学生邮箱中。老师上课都有课件,会贴到校内网上,所以每天回家第一件事便是查邮箱和登校内网。作业分固定题目和老师布置的研究方向两种,小作业每门课每周都有,老师打印好学生到办公室拿来做,一周后老师会给出答案和讲解。大作业的时间要稍长一些,一般是5000-8000字的论文,日历上画满各种deadline(交作业截止日期),不按时交要扣分,不及格须重做。
学习同样有压力。虽然没有国内大学生们挠头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但考试也是多如牛毛,60%的淘汰率经常让学生们没明没夜地苦读。小测验和国内完全不同,会有考号、专门的考场和监考老师,题目则多得惊人,开考后便要笔不离纸狂写。小测验老师会认真批改,30%还要计入期末成绩。会考时10门课隔两三天考一门,时间长达三四个小时,考完一门总有手腕抽筋的感觉。出成绩的那几天大家都会很紧张,有的怕考不好还有祈祷的。成绩用小信封发给每个人,没有排名表,只有你的成绩和大家的均分,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隐私。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愿如愿通过全部考试。硕士毕业典礼在学校最老的礼堂举行。进入庄严的礼堂,体会着浓浓的学术气息,等待着叫出自己的名字;走上台来到校长面前,校长说Congratulation(祝贺),并颁发学位证书;下台巡场一周,同学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和掌声。
所有观点都必须是自己的,原创的
社会的多样性让人们不再满足于国内现有的教育资源,出国留学随即成为一种趋势。在国外学习1年多的邓诗卉对中西方教育差异深有体会。
邓诗卉
Teamwork(团队合作)这个词在国外的学习中被教授广泛提及,他们更乐于见到学生团队配合的精神。刚入大学时,每门课都有团队作业,这对邓诗卉来说是个新挑战,因为在国内很少有或者基本没有小组作业。同组的当地学生对小组作业显得轻车熟路,他们从小学开始就不断完成不同的小组课题,所以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相当高。经过1年多的学习,她渐渐发现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课题远比自己单独完成要困难许多,因为在这中间不单是知识的体现,更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必须的,甚至比理论知识更重要。
王愿对合作学习也非常认可。他说小组作业需要四五个人在图书馆一起完成,肃静的图书馆讨论室就如同集贸市场一样嘈杂,大家讨论完静下来占领一片电脑区,砰砰敲完后传给其他人看。最开心的时刻便是大家一起完成作业,十几天相处,一起写过论文的同学,往往成了很铁的哥们儿。
国内大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教授布置一篇论文后,大家会上百度搜索出相关知识,然后剪切,粘贴成自己的论文。在国外,这样的论文成绩是零分。邓诗卉说,因为对知识的保护,写在论文中所有的观点都必须是自己原创的,如有引用,必须标明文章的出处、时间等。经过1年多的适应,邓诗卉渐渐明白要用别人的观点辅助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味依赖别人现有的观点,完成一篇论文往往能收获比论文本身多得多的知识。王愿说学校对论文的审查非常严格,有专门的设备来检查,有抄袭现象的要一律重写。所以仅从单独完成原创论文这点来看,出国留学的收获是巨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