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0年高考期间,北京考生李北(化名)为本报撰写的系列高考日记以细腻的文笔、真实的感受打动了无数读者。高考后,这个聪明可爱的北京姑娘最终被美国布林茅尔女子学院录取。春节前,趁着她回京过节的机会,本报记者再次采访到她。言谈交流中,记者发现,刚刚过去的一个学期,在繁重的课业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这个细心的姑娘不仅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同时也在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对比中,不断反思着已经融入自己血脉的中国式教育。
学之易
自己选择大学室友
2010年8月,我远渡重洋来到布林茅尔女子学院(Bryn Mawr College),这所学院每年招生350人,其中会有80名海外学生。
暑假的时候我就已经接到学校发来的各种邮件,事无巨细地安排入学的诸多事项,其中有一封邮件专门对住宿要求进行调查。信的附件中是一张表格,上面详细地询问学生的各种习惯,诸如:通常每天几点睡觉、是否介意室友带同性或异性朋友回宿舍等等。邮件中说,如果所列的项目还不能完全表达你的要求,可以再附加一页说明。我简单附加了自己的条件:我希望有一个美国室友,我想这将使我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另外,我希望我的室友是个热爱学习的人;最后,我喜欢安静。
布林茅尔有各种规格的宿舍:四人间、两人间、公寓式或者单人间,学校会根据回收上来的学生反馈,尽量按大家的要求安排宿舍。据说上届的一位学姐因为附加列表上的条件过多,最终获得了一间单人宿舍。而我,则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个酷爱学习的美国室友,她没有一天比我早睡,从来都捧着书本。
课业繁重形式活泼
布林茅尔女子学院是一所文理学院,学校规定学生在四年的时间里必须学习一门第二外语,另外要选择两门社会科学课程、两门人文科学课程,而数学和实验科学是必修的。学生每学期至少要选择4门课,而所有新生都必须修一门写作课。由于具体的专业方向要在大二结束的时候确定,所以通常第一年大家选择的课程跨度都会比较大,看起来似乎都不挨边儿。我上学期选了西班牙语、数学、经济和写作。
在美国读大学不像国内那么轻松。所有的老师就像我们只需要上他这一门课似的,作业总是出奇得多。学校有个非正式的口号:“功课永无止境,但总能被做完。”第一学期的写作课就让我颇费了些力气。写作课的话题是“启民运动”,老师列出了十几本书的单子,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卢梭。所有的书都要在课下提前阅读,课上进行集体讨论。每堂课要讨论上百页内容,课下还要写读书笔记。写作课的考核就是根据课堂表现打分,评分标准是这样的:如果一学期下来,老师仍然对你没印象,那写作课就是不及格;如果老师记得你的样子,知道你上了他的课,那就得个C;如果老师能想起你曾经在课堂上发言,那就可以得B;如果你的发言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觉得你言之有理,那么恭喜你能拿A了。
美国的教学方式和中国有显著差别,在国内都是老师说,学生听。而在美国,老师更乐于用启发的方式教学,他们不会直接教给学生书本上讲了什么,相反,他们会鼓励学生去思考书上的结论是否正确。美国课堂一般都是十几个人的小班教学,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上学期的西班牙语课,我们就经常做填图游戏、看电影或者演课本剧。最终的考试是就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一个PPT向大家展示,给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演讲15分钟。
不知道谁是“第一名”
美国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隐私,每个人的考核成绩,只有自己知道。所以除非当事人自己说出来,否则你永远不知道谁是班级里的“第一名”。
刚进学校的时候,校方就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习账户,所有科目的考核成绩,都通过自己的账户在网上查询。有的考试是试卷册形式的,老师写分数的时候就会把分数写在试卷册里面的某一页上,只有翻开了才能找到。每一科测试,老师会在班上公布最高分和平均成绩,但从来不会说谁是最高分。他们的观念是:要跟自己比较,这一次是否比上次有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