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世博局的大厅里坐了一会儿,四处查看了一下,没什么动静。于是,我掏出手机,准备给王剑涛发短信,“我到了……”还没来得及按发送,一个很俊帅、很精神的男人从我对面的座位上站起来:“请问,你是施雨女士吗?”
在与王剑涛从大厅去往会议室的电梯途中,我就开口问话了:“看你的简历那么丰富,跨国企业、政府机构、上市公司、私人企业,又曾在加拿大、新加坡和英国工作。你一定是个思维很活跃,喜欢求变的人。”
王剑涛笑了,但没说话……或许他吃不准我对此是褒还是贬,于是我干脆以赞赏的口吻说:“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研究员、总经理,在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以下简称上海世博局)也转战了几个部:研究中心、战略规划部、主题演绎部、参展部……很有挑战性啊!证明你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很好。”王剑涛一听,哈哈大笑,这位高级主管的“话匣子”就此打开。
1984年,王剑涛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987年获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同年在上海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任讲师。1992年在英国莱斯特大学获人工智能和信息工程博士学位,同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任研究员。随后在新加坡摩托罗拉公司任高级软件工程师。2000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之后,任职于加拿大爱立信公司。
花了10多年时间,看遍北美、欧洲、东南亚之后,王剑涛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自己的故乡——中国大陆。当时,广州每年12月份都举办留学生项目交流会吸引海归。王剑涛利用圣诞新年的假期到广州参会,与企业家们一拍即合。2001年1月,王剑涛到广州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职,任企业发展与创新中心总经理。
2003年,由于家庭的原因,王剑涛决定回上海。他离开广州,到上海诚信海外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任总经理,负责公司建立、国际国内业务开拓等工作。2003年底,王剑涛在当地的报纸上看到上海人事局招人的广告:上海世博局建立,需要国际性人才,全球招聘……几轮笔试、口试统统顺利过关,王剑涛一举攻占世博局的“战略规划部”,职衔:高级主管。2004年,他成了世博局最早公开招聘的一批国际人才人之一。
王剑涛开辟了他的最新疆场——上海世博局,2004到2006年间,他主要参与世博会筹办的前期工作中,协调起草向巴黎国际展览局提交的必要法律注册文件——注册报告,几百页的英文、法文版本,包括世博会建设的理念、园区规划、媒体推介和宣传计划等。注册报告经过国际展览局全体代表会议的通过,上海世博会的申办程序才算在法律意义上完整。
之后,王剑涛转战研究中心、主题演绎部、大陆参展各部,主要工作是:项目管理、国际合作、大陆省区市参与世博会工作协调、政府公关、专家资源管理、网上世博会项目管理等。同时,王剑涛还与上海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上海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开展“城市未来发展”等课题研究。
在没有采访王剑涛以前,我对世博会的概念是:展销会加文艺表演,一部分为了丰富当地民众的生活,更多是为买卖交易获得些商品利润,如此而已。
王剑涛对我的认识表现得很宽容,他笑着说,很多人都这么想,世博会像个大派对。但这个大派对可不是一般水准的派对,是世界各国科技与艺术巧妙融合的展示,是创意大比拼。譬如波兰馆,他们用剪纸艺术用在外墙建筑的设计中,非常美观,非常享受。发达国家有他们高科技的精彩与惊奇,发展中国家也有他们淳朴浓郁的文化风味,这是世界各国文化文明交流的平台,他们带来了各民族优秀文化。不出国门,看遍世界,这多难得啊?
“曾经有人做过调查,历史上的世博会,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一次世博会,可以对这个城市和它周边的地区发挥长达20年的经济促进作用。”王剑涛话一出口,我的眼镜差点掉地上。而他继续不紧不慢地说:“上海世博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规模的一次。预计将来其他国家很难超越……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各国目前经济都不景气,却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放弃这个机会。他们要来看看中国的经济繁荣。他们也将给上海的经济繁荣带来深远的影响。”
“两万场活动,一天平均100多次活动,如何调度协调?安全设施与客流引导如何?”办过活动的人,特别能体会办活动的艰辛和麻烦,我也因此对此充满好奇。
“夏天的温度最能考验人的耐性。”王剑涛说:“室外排队的地方,我们有喷雾降温设施,还有即兴表演等各类形式的活动来驱散人们在烈日烘烤下的烦躁。游客的安全是对设计人员最大的挑战。我们有应急机制,世博会前也会有压力测试……各系统协调,现在是最后的冲刺阶段了,我们的口号是5加2,白加黑……”
“那就是全天候待命,按需工作了?”我问。
“是。”王剑涛的回答干脆利落。这时候,他像个海军陆战队的军人。
在问及海归生活有哪些不习惯时,王剑涛表示,商业文化的城市更需要人文关怀,需要对人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他说,希望上海更富裕、更优雅、更从容。而我,也怀着同样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