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官员、专家、企业界人士会集在呼和浩特“2007年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就“自主创新与民族品牌发展战略”问题进行讨论。大家认为,目前我国企业合资过程中品牌商标权流失的现象特别严重。现在,我国八大饮料公司已有七家被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吞并,四大年产超8万吨的洗衣粉厂已被外企吃掉3个。中国的合资合作企业,90%使用的是外国投资方的商标,国外品牌在碳酸饮料市场占有率超过90%,在化妆品市场占75%,在食品、医药行业占30%至40%。(8月8日《国际金融报》)
不可否认,外资进入我国的20多年来,其积极意义无须赘言,就算一些外资并不一定带来技术和管理,但他们带来的竞争也迫使中国的民族企业自我奋起。然而,近年来,外资并购目标直指国内各行业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并控股他们,这已经导致许多重要行业或龙头企业被其控制;或者将这些民族品牌打入冷宫,造成许多民族品牌因此消失,或者限制其生产和发展,使这些民族品牌日渐萎缩。
在与外资合资合作的过程中,过去,我国许多企业往往把目光投入到外资的资金和技术上,而忽略了另外一个杀手锏,即民族品牌。大量事实证明,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后,往往把一个好端端的中国民族品牌逐渐冷藏、冰冻直至消失,最后用外国品牌取而代之。例如法国达能公司并购乐百氏、娃哈哈的目的也许不仅仅是通过他们赚钱那么简单,其背后隐藏着险恶用心,那就是通过国内龙头企业进入并扩大其市场份额,在此之后转而消灭这些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的品牌,从而达到垄断目的。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正当法国企业在中国大肆并购并消灭中国民族品牌时,法国政府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各种手段,甚至总理、部长亲自出马来保护本国企业,进而保护法国民族品牌。去年7月,美国百事可乐公司有意对法国达能公司实施恶意收购。法国政府随即出台了一项旨在保护国内“战略行业”的政令,防止国内重要企业被外国公司收购,达能最终没有落入百事可乐的囊中。2006年2月,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宣布对法国苏伊士公司实施兼并。对此,法国政府不顾意方强烈反对,强令法国燃气公司与法国苏伊士公司合并,目的就是不让意国家电力公司吞并合并后的能源航母,而自动放弃并购。
法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与美国的市场经济有很大的不同,法国十分注重社会安定和就业。而法国知名企业又是法国吸引就业的主力,法国左右两派政党不管谁执政,是否降低企业国有化成分都成为其执政的敏感区,都不会轻易拿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开刀,更不能让外国企业染指。因此尽管法国公司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也有竞争力,但在市场上的自由竞争并非如美国企业那样彻底。
这说明,法国对资本主义竞争一直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自由竞争只是一种手段,而非金科玉律。如果有必要,恰到好处的垄断和保护本国企业有时带来的竞争力反而更强。法国的做法确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当然,我们不会像法国政府那样对外资实行严格限制。因为改革开放的我国政府及人民不是要全盘否定外资并购,而是利用外资但不被外资利用。
事实上,一个成功的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不仅是一个企业开拓市场、战胜对手的有利武器,更是整个民族的财富和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在全球化时代,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优秀的民族品牌,它可能永远只能充当他国的贴牌生产基地。在去年公布的世界百大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中,美国多达54个、法国11个、日本7个、德国6个、英国5个、西班牙4个,而中国唯一上榜的只有中国移动。
我们引进外资的时候,也要有的放矢。除了维护国家利益之外,反对外资恶意并购,保护民族品牌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我国来说,外资并购不可能是为了“单赢”,“不被外资利用”是指要避免外资并购“消灭”民族品牌、危及国家经济安全。2006年8月,商务部、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管局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规定》的出台,意味着我国外资并购正式进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阶段。《规定》并没有为外资并购扎上“紧箍咒”,这一点我们与法国在对待外资并购、在保护民族品牌上有本质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