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网
法律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律师加盟热线:400-8919-913   律信通 律信通  
律师
公众 咨询 贴吧
律信通 案件委托
频道 房产 婚姻 交通事故 保险 建设工程 劳动
留学
公司 合同 刑事辩护 医疗 知识产权 工商
新闻 宽频 文书 常识 案例
法规 专题 杂志 百科 论文
查找全国各地律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点击各城市名拼音首字母查找律师 公众找律师,信赖律信通!律师做宣传,首选律信通!
消费权益新闻
中国法律网 > 消费权益法律 > 消费权益新闻 > 正文
您好,点击直达北京分站>>
该频道下
首页 法制新闻 法律咨询 消费权益律师 常识 案例 文书 贴吧  
 

胶原蛋白暴利揭秘:80元原料成品卖1700元

中国法律网 来源:光明网 2013-5-24 我要评论 『双击自动滚屏』

     21世纪网讯 日前,一位医药界专业人士在其认证微博上称,所有口服胶原蛋白保健品“全是骗人的”,若有效果则可能是添加了雌激素,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口服胶原蛋白功效是否有效”的争论。

  此观点得到包括营养专家在内诸多专业人士认同,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教授5月23日向21世纪网表示,胶原蛋白在人体内分解后就是氨基酸,没有什么确切的作用。

  胶原蛋白吃下后会被分解为氨基酸,无法直接作用于皮肤,这是包括东宝生物(11.320,0.12,1.07%)贵州百灵(17.03,0.15,0.89%)同仁堂(23.67,0.64,2.78%)汤臣倍健[微博](50.700,-0.02,-0.04%)等生产有胶原蛋白产品的企业都认同的观点。

  但上述公司均向21世纪网表示,虽然胶原蛋白的效果未得到有效的验证,但肯定“无害”。 东宝生物称相关产品取得的许可证书为QS证号,属于营养类食品,不会因不同的声音而停止7月份1000吨胶原蛋白产品的步伐,贵州百灵也称其公司产品不会受任何影响。

  截止5月23日,由于胶原蛋白近日效果遭医生质疑,多家生产胶原蛋白产品及经营的上市公司股价都不同程度受影响。其中,东宝生物(300239)下挫3.86%,东方海洋(10.09,0.11,1.10%)(002086)下挫2.06%,汤臣倍健(300146)、东方海洋(002086)等公司仍以下跌收盘。

  低价秘密:80元原料成品卖1700元

  北大纵横高级医药合伙人史立臣对21世纪网分析指出,市场上胶原蛋白产品功效多为炒作。

  之所以这么多企业对胶原蛋白产品趋之若鹜,是因为其高额的利润,史立臣向21世纪网表示。他还透露,市场上胶原蛋白产品功效多为炒作,低成本是这个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胶原蛋白原料成本约为80元/公斤,加工成成品后可以卖到每公斤1700元。这意味着胶原蛋白生产能获得巨额暴利。

  京东商城[微博]显示,同仁堂海洋胶原蛋白肽(0.4g*4片*60袋)价格为989元。同样在京东商城,FANCL含三肽胶原蛋白的果味饮料(50mlx10瓶)价格为348元,而贵州百灵爱透牌ICOLL胶原蛋白饮料(350ml*15瓶)价格为140元。

  贵州百灵则预测公司胶原蛋白饮料年销售收入将达13.8亿元,利润率32.85%。东方海洋也曾表示:“2012年公司胶原蛋白产品销售额约为3000万元,利润率是很高的,因为使用自己的原料,公司只需一些技术上的投入。”

  据了解,胶原蛋白的主要原料为明胶,但其附加值却要远远高于明胶产品。根据东宝生物公司2011年的年报披露,明胶产品的毛利率只有23%,而胶原蛋白高达60%。值得注意的是,生产1吨胶原蛋白只需要1.18吨左右明胶,转化率高达85%。

  4-5万元/吨的明胶产品经过转化变为胶原蛋白,其价格就高达十几甚至二十几万元。

  即便胶原蛋白产品遭遇了强烈的质疑,因为其高额回报,诸多生产企业也不会放弃该市场的扩张步伐,东宝生物称不会因此质疑的声音而停止7月份1000吨胶原蛋白产品的步伐,贵州百灵也称其公司产品不会受任何影响。

  雌激素疑云

  日前,一位认证为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治医师的微博,称所有口服胶原蛋白保健品“全是骗人的”,若有效果则可能是添加了雌激素。这将胶原蛋白及其生产厂家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按照“烧伤超人阿宝”的观点,胶原蛋白经过消化道分解后成为氨基酸或几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而氨基酸是所有蛋白质的组成成分,肉蛋大豆等食物中都有蛋白质,因此胶原蛋白和这些普通食物并无区别。

  “烧伤超人阿宝”于5月19日发表微博称,“最后郑重提醒:吃了(口服胶原制剂)无效是最好的结果,如果有效反而危险,因为里面几乎肯定添加了雌激素。”

  上述观点也得到了包括诸多营养专家在内的专业人士认同。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教授5月23日向21世纪网表示,胶原蛋白在人体内分解后就是氨基酸,没有什么确切的作用。

  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兴国撰文表示,吃胶原蛋白并不能直接增加体内胶原蛋白合成,“也没有证据证明其营养作用超过鸡蛋、大豆等普通食物中的蛋白质。”

  其实,关于胶原蛋白的争议并非第一次。

  2010年方舟子多次撰文披露胶原蛋白美容谎言,产品不具备任何特殊功效。

  2012年10月,老牌药企贵州百灵胶原蛋白饮品,也曾面临“夸大宣传”的质疑。当时贵州百灵请来专家分析胶原蛋白在国内外食用的现状,举出它确有保健效果的论文、案例,但仍不能令质疑声完全平息。

  企业玩概念消费者买单

  来自日信证券一份研报中称,未来国内胶原蛋白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不会低于20%,依据成熟国家的增长比例,2015年国内胶原蛋白市场将达到1000亿元。东宝生物中研普华《2011年中国生物胶原蛋白市场分析及投资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胶原蛋白消费约1万吨,预计到2015年需求量有望提升到2万吨。

  需求市场持续的增速,使得近年来胶原蛋白保健品市场逐渐升温,其“美容靓肤”的宣传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企业也加入到这个新兴市场。东宝生物、贵州百灵、同仁堂、汤臣倍健等上市公司也加入了生产胶原蛋白产品的行列。

  网络直销的LUMI品牌胶原蛋白产品知名度最大。据该公司资料介绍,该公司的LUMI胶原蛋白占中国市场半壁江山。

  21世纪网在“天猫[微博]”网站发现,一家专门卖“出口鱼胶原蛋白粉”的店铺月销超过1100件。某金冠卖家的“日本MEIJI明治金装胶原蛋白粉”月销售712件。

   史立臣认为,胶原蛋白产品的销售就是企业在玩概念。他向21世纪网表示,胶原蛋白其实早期是生产者从“水解胶原蛋白”中创造出的概念,这一个概念有个关键词:白,也就是增白护肤美容,说白了就是明胶,后期的宣传都是根据创造出的概念形成和衍生的。

  但对于胶原蛋白产品,我国保健品没有临床观测数据,审批制度也不严格,具体功效的审查缺乏科学数据支撑,全凭生产企业自说自是,史立臣表示。

  营业医师王兴国也表示,口服胶原蛋白之所以成为时髦的保健方法,与厂商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事实上,为获得高额回报包括胶原蛋白上市公司在内的生产企业在广告上投入颇多。

  贵州百灵邀请了章子怡作为形象代言人,东方海洋则邀请了赵雅芝,业内人士称虽然不清楚具体广告代言费,但可以肯定的是价格不会低。而东宝生物还专门为此成立了北京设立营销公司,且已经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其“圆素”品牌,其年报称为推广胶原蛋白投放大量广告,2012年销售费用大增57.79%。(来源:21世纪网 朱萍)

上一条: · 专家称胶原蛋白无美容效果 同仁堂贵州百灵等中枪
下一条: · 医生质疑口服胶原蛋白美容疗效 称如果有效反而危险
  最新消费权益新闻: 
·新旅游法关注的几个热点问题
·消费者就餐时食物中毒该怎样索赔?
·新旅游法的四大变化
·怎样协商解决消费权益纠纷
·如何协商解决消费权益纠纷
  最新消费权益咨询: 
·墙体发霉(0回复)
·我被酒托骗了,要不要报警?(0回复)
·房贷还能退吗(0回复)
·廉租房怎样申请购买?(0回复)
·关于婚假(0回复)
  北京消费权益律师:   
全部消费权益律师>>
 
全部北京律师>>
 
欢迎您加入
欢迎您加入
欢迎您加入
欢迎您加入
欢迎您加入
欢迎您加入
网友评论  
 
  免费法律咨询 在线委托案件
  咨询在线律师 查看律师电话
 
  按专业频道查看法制新闻
民事类
拆迁安置 民商事务 医疗纠纷 交通事故 合同纠纷 人身损害
工伤赔偿
婚姻家庭 遗产继承 保险理赔 消费权益 抵押担保
经济类
纳税筹划 工程建筑 房产纠纷 个人独资 金融纠纷 经济仲裁
污染损害
知识产权 连锁加盟 银行保险 不当竞争 网络法律
刑事行政
取保候审 刑事辩护 刑事自诉 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 国家赔偿 公安国安 公司犯罪 海关商检 工商税务
公司类
公司诉讼 股份转让 破产解散 资产拍卖
企业改制 公司清算 公司收购
涉外类
海事海商 外商投资 合资合作 涉外仲裁
非诉类
工商查询 资信调查 私人律师 合同审查 常年顾问 移民留学
 
用谷歌搜本站
 
用百度搜本站
 
消费权益新闻
最新
推荐
热点
 
  消费权益视频                    全部>>
诉与讼·讨债风波
诉与讼·小镇谜案
我为情狂
晚点的火车
中国法律网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5Law.cn 建议使用:1024x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 京ICP备2023040428号-1联系我们 有事点这里    [切换城市▲] 公司法
关闭
400-8919-913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法律咨询5分钟内回复
请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闭

关注网站CEO微信,与CEO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