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华夏信用10周年历程看中国信用行业发展
任何一位有经验的ceo都知道,一家公司乔迁新址,正是局外人判断其发展情况的好时机:地理位置是否更为优越、面积更大还是更孝是否增加资料库,甚至老板的办公室有多少张沙发(他是否准备随时在自己办公室召开一个小型会议),都可以被作为第一手的判断资料。
10月初,北京cbd中心写字楼区域,一家公司从一栋写字楼楼搬到了500米之遥的另一栋楼,面积扩大了,会议室增加了3个,从这样一次搬迁能判断出什么呢?第一,显然,它在发展,以至人多地少。第二,它仍然在cbd中心,以摆出随时出击的姿态;第三呢?因为新搬的楼里还没有完全装修好,所以答案还得由这家公司的总裁,48岁的曹小宁来告诉你:“旧楼的安全保密设备不能达到我们的需求,我们将在新楼修建更为严密的安全保密措施。”
事实上,去过这家名为华夏国际企业信用咨询有限公司(下称“华夏信用”)旧办公楼的人,对那里的戒备森严一定印象深刻。除了前台小姐的询问,这家公司每一间办公室的门都随时紧闭着,由电子安全系统管理着。哪怕公司内部员工,通常也只持有进入本部门的门卡。来访者如果希望参观,则必须经过严格的手续签字批准。
哪怕如此严格的安全保密措施,也不能达到他们理想的要求。“安全设施很可能成为行业规范,我们要提前做到这一步。”该公司负责对外宣传的崔哲说,一位有经验的ceo通常能从上述情况作出该公司善于未雨绸缪的判断。颇为凑巧的是,说到判断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则恰恰就是华夏信用的本行。事实上,他们靠提供这种判断的服务起家。到现在已经是国内行业中历史最悠久也最为有名的公司之一。
而同时,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从它创立的1993年前后开始到现在的近10年间,正好是中国信用风险管理行业从无到有,经历了萌生、徘徊、发展的过程。作为中国信用咨询行业的一个代表,华夏信用的发展过程,几乎可以折射出这个一直备受争议并正在备受重视的行业的发展过程。
如果我们试图对中国信用风险体系作出一个更为深入的判断,则不妨从华夏信用入手着手。
&bsp; 开端最初触动公司创办人曹小宁关注信用的起因,本身就是中国信用发展中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情。
1988年,曹小宁正在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当时,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刚刚起步,最早是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从放开农副产品市场开始。所以,曹小宁有幸成为国内最早接触经济市场化的一批“年轻人”中的一员。
这一年,发生了山东某县农民冲击县政府的事件。“在当时的思想政治环境下,县政府被农民冲击,是建国以来罕见的严重事件,是很尖锐的、很敏感的问题。中央领导批示立即成立调查组专案调查。”曹小宁回忆说,作为联合调查组的一员他来到了这个贫困县。
很快,调查组就查明,事情的起因是当地县政府号召农民种蒜苔,并承诺统购包销,可蒜苔大丰收后,县供销社因为没有足够收购能力便拒绝收购,农民的温饱受到威胁,因此农民冲击并砸、抢了县政府。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的信用危机问题。”曹小宁说。
实际上,这个事情反应的也正是那个时期信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曹小宁分析说:“在计划经济时期,信用环境是由政府信用主导的;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后,农副产品市场逐步放开,在农副产品交换中引入了市场的杠杆,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则。政府的指令、干预职能逐步弱化,政府信用逐步从经济中退出。而此时的企业信用却是非常的薄弱和不健全,还不能完全填补政府信用退出后的“空位”,于是导致了严重的信用危机,发生了尖锐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