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新闻中心记者招待会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2002年3月8日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是实施我国“十五”计划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的第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特别是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大幅下滑的严峻局面,我国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坚定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国有企业改革和工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十五”良好开局。
一是总量调控取得新的进展,淘汰落后和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加快。按照市场需求,对钢材、化肥、原油、成品油等重要商品进口进行了宏观调控。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反倾销反补贴有关法规,对14种重要产品进行了反倾销立案和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截止2001年底,已有5起做出最终裁定并结案。淘汰落后方面,重点抓了煤炭、冶金、建材、电力等行业。2001年,关闭各类小煤矿1万多处,累计关闭5.8万处,占全部小煤矿总数的73%。全年煤炭行业实现出口8590万吨,比上年增长46%,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2001年外贸出口的一个亮点。企业关闭破产除实施2000年已批准的项目外,重点安排了有色企业下放、煤炭行业、军工行业脱困和西藏等地区需要关闭破产的项目。一批资源枯竭的矿山和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通过关闭破产退出市场。2001年是企业兼并破产力度最大的一年,全年完成兼并破产项目460个,核销银行呆坏帐准备金515亿元,安置职工近70万人。由于工作细致,操作规范,进展比较顺利,基本做到了退而有序,保持了企业和社会稳定。
二是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绩。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债转股企业中已有160多户依法注册设立了新公司。国家向重点企业派出的监事会作用加强。在部分上市公司开始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在国家大型重点企业中进行了经理人员由董事会选聘和市场化配置的试点。电信、电力、民航等垄断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已经确定,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正在抓紧研究。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工作正在积极推进。重新组建了中国铝业公司和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总结推广了上海宝钢集团联合重组的经验,一些大企业通过与国际同行先进企业“对标”,正在积极制定提高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的措施。
围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重点抓了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针对国有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不规范、漏洞较多、数据失真等问题,选择重点冶金企业作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示范企业;组织国家重点企业到联想、海尔和黑龙江斯达公司进行现场观摩,学习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经验。
继续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全国国有小企业改制面81.4%。为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着力抓了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公布了100家长期“重合同、守信用”的中小企业名单,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全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类担保机构已达360多个,覆盖30个省区市,可以帮助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600亿元左右的贷款;已有18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开通了中小企业信息网,深圳、哈尔滨等10个城市服务体系的试点工作已经启动。成功举办了第八届A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和中小企业工商论坛暨中小企业展览会。《中小企业促进法(草案)》已基本完成,即将进入立法审议程序。
在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加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增加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社会保障支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两个确保”)基本上做到按时足额发放。2001年应发基本养老金2056亿元,实发2054亿元。经过几年的努力,“两个确保”的政策体系、工作机制和筹资渠道基本形成,工作逐步规范。1998年至2001年底,全国国有企业累计有下岗职工2550万人,其中有1700多万人实现了再就业,300多万人通过企业内部退养等方式得到安置。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有500多万人,其中90%进入了再就业服务中心,由再就业服务中心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和代缴社会保险费。
三是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扩大出口,国债支持重点企业和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目前已下达了1218个国债项目专项计划,总投资2810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721亿元,国债贴息资金265亿元。2001年全年开工项目达781个,建成投产288个。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产业升级的标志性目标可以初步实现,我国重点行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将得到较大缓解,工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重点企业的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将有较大提高。针对重点行业结构调整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组织编制了第二批技术改造“双高一优”项目导向计划。2001年全国技术改造投资完成5889亿元,同比增长15.3%,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对国家认定的289家企业技术中心进行了跟踪评价和动态管理,本着优胜劣汰、从严管理的原则,取消了27家不合格的企业技术中心,新认定了30家。探索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的模式,组织开发了数控机床等一批行业平台技术,解决了行业发展中一些共性、关键性技术问题。认定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拓展了产学研联合的内涵。组织一批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及与重大工程配套的技术装备和成套装备的研制开发,提高了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的技术水平。
围绕解决资源战略中的突出问题,制定和发布了工业节水、节油和替代燃料油、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发展等“十五”规划;完善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型墙体材料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中组织了重大节能环保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加强了报废汽车的回收管理工作,组织实施了以钢厂为龙头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和利用一体化试点;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意见》,完成了《清洁生产法(草案)》的起草工作。
四是城乡市场开拓迈出新的步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商业以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和组织形式为重点,充分发挥大型流通企业和中心商业街区的作用,搞活商品流通,拓宽消费领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面对出口增幅大幅回落的严峻形势,积极鼓励企业扩大出口。经过出口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努力,工业产品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工业品出口达2400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6.4%;全国2万多家自营进出口企业出口约360亿美元,增长12%,成为外贸出口增长的重要力量。制定了鼓励重点企业出口的退税政策。继续推动企业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产业范围已由轻工、纺织、服装、机电等行业发展到医药、环保等新领域。这些项目预计每年可带动零部件和原材料出口5.8亿美元,扩大了出口,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国内流通发展需要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制定了利用外资改组国有商业企业的有关政策。
五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有所好转。2001年是全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第一年。紧紧抓住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对社会危害严重的几个突出问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专项斗争,特别是在取缔拼装车、打击制售假劣一次性医疗器械、整治非法经营的“网吧”等方面开展了专项整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一年来全国范围内的集中整顿和打击,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活动蔓延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大案要案得到揭露和处理,犯罪分子依法受到严厉惩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得到加强。 2001年,共取缔制假售假窝点50多万个,立案查处120多万起,案值约164亿元;已经查明的202个报废汽车拆解市场已被全部取缔,同时还铲除了1338个报废汽车拆解拼装窝点;没收假劣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1227万余支、假劣一次性使用输液器368万余套;依法取缔1.7万家“网吧”、非法娱乐场所1.6万家,收缴非法、违禁出版物1.58亿件、盗版软件420余万张,取缔违规、非法市场1400多处,无证照摊点6万余个;查处非法传销案件2400多件,取缔传销窝点2500多个;查处涉嫌偷骗税86.5亿元,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8.9亿元;加大了对因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重大损失行为的查处力度。
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明显加强。集中开展了以民用爆破器材和烟花爆竹、道路和水上运输、煤矿安全、危险化学品储运、公众聚集场合消防安全等五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2000年均有所下降。2001年全国发生的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140起,同比下降18.1%;死亡人数2556人,同比下降27.6%。
六是机构改革迈出重大步伐,职能转变取得明显进展。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正式撤销了原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国内贸易局、国家煤炭工业局、国家机械工业局、国家冶金工业局、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国家轻工业局、国家纺织工业局、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等9个国家局,有关行政职能并入国家经贸委,同时组建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保障产业安全的需要,国家经贸委成立了产业损害调查局,主要负责对进口商品给国内相关产业造成的损害及损害程度进行调查与裁定、建立产业损害预警监测机制以及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宣传、咨询及培训工作等。将一部分适宜由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交给行业协会行使,同时对国家经贸委主管行业协会的管理进行了规范。改革了行政审批制度。对国家经贸委的行政审批职能进行了全面清理,在清理出的121项行政性审批项目中,已经取消或改变管理方式的有44项,占现有行政审批项目总数的36%。同时加强了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指导,发布了《“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14个行业和近百个分行业的发展规划及7个可持续发展规划,制定了生物技术等产业发展政策。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2001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可喜成绩,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保持较快增长。200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6950亿元,比上年增长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7595.2亿元,增长10.1%。二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2.1,比上年提高3.4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657.2亿元,同比增长8.1%;工业产销率97.72%,同比提高0.04个百分点。三是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得到改善。电子信息、石油石化、机械、医药等行业保持快速增长,其中,电子行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2%。冶金、纺织、轻工等行业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四是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成果得到巩固。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2330亿元,比2000年下降1.4%,按同口径比较,即把企业多提的折旧、开发费用及偿还历史欠帐等因素考虑进去,再考虑到一些效益好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后实现利润不再计入国有企业范围,实际实现利润不低于2000年的水平。特别可喜的是,连续多年亏损的煤炭行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41.7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煤炭企业实现利润28.9亿元,比上年减亏增利31.9亿元。在重点监测的14个行业中,全行业盈利的增加到13个,仍然亏损的军工行业亏损也明显下降。
国有企业改革和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保持工业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持续提高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经营机制转换滞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仍有困难,就业压力加大;地方保护主义屡禁不止,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市场经济秩序有待继续整顿。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也是我们国家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仍然缓慢,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工业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提高的因素明显增多,但也有不少有利条件。继续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保证我国经济在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2年全国工业经济和商品流通的预期目标是: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企业经济效益力争好于2001年。
围绕实现这些目标,要实现四个转向,开创六个格局,做好八项工作。
实现四个转向:在工作对象上,从侧重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向面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工作方式上,从侧重行政审批转向搞好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环境和加强监督;在工作方法上,从侧重项目审查转向信息引导和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管理;在工作重点上,从侧重具体事务转向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当好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助手。
开创六个格局:加快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格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互为依托、融合发展的格局;企业能进能退、进退有序的格局;生产与流通、内贸与外贸、“引进来”与“走出去”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格局;与世贸组织规则接轨的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经营的格局。
做好八项工作:一是按照市场需求搞好总量调控,巩固和扩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取得的成果。重点抓好煤炭、石化、冶金、建材、纺织、制糖等行业的总量调控。继续推进石化、建材、机械、医药、制糖、烟草等行业压缩过剩、落后生产能力的工作。二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继续推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真正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强化企业内部改革,选择少量中央管理的大型企业和境外上市公司,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对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和改进企业质量、成本、营销管理。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企业重组改组。尽快形成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继续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继续有步骤地做好企业破产兼并工作。加大重点行业和地区的企业破产兼并,搞好资源枯竭矿山和军工等特殊困难企业的关闭、破产。继续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搞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工作。努力筹集和管好、用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三是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支持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力度,支持承担国家重点任务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提高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组织好技术攻关。继续做好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四是培育和建立现代流通体系,促进生产和消费,扩大内需。培育和发展一批现代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积极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代理制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加大对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大力开拓城乡市场,扩大销售。五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应对工作。抓紧细化应对措施,加快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进出口管理体制,保障我国产业安全。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到国外特别是周边国家投资办厂和承包工程,带动国内技术、设备、材料和劳务出口。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六是创造平等竞争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继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个体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继续采取各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加快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信用和担保体系,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举办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培训、信息、融资等中介服务机构。七是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商品的规范管理,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健全安全责任制,坚决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污染环境、破坏资源、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八是切实加强政风建设,积极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的新方式。进一步转变职能,积极发挥产业政策、行业规划、信息引导、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