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9月2日电 (记者 包蹇)“涉罪未成年人心理矫护体系”今天在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启动。这是一项凸现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人性化的崭新工作机制。也是该院特殊检察和社会帮教紧密结合的又一项创新模式。在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试、心理干预、心理矫治工作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属全国首创。
基于科学诊断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找出作案动机和犯罪原因,寻找切实可行的疏导方法,从而引导他们顺利回归社会,更好的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目的,该院未检科联合区法院、公安分局、司法局、教育局、团区委、青保办、综治办等八家单位共同构建“涉罪未成年人心理矫护体系”。
涉罪未成年人心理矫护体系在长宁区综治办的协调下,联合公、检、法、司等办案部门和社区帮教组织的资源和力量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刑事诉讼全过程中引入心理工作方法,通过心理测试、心理干预、心理矫治的工作方法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改造,帮助未成年人顺利实现社会化。
涉罪未成年人心理矫护体系可以追溯到1993年,长宁区人民检察院少年起诉组(94 年发展为独立的未检科)与上海市青少年心理门诊部合作,尝试在办案中利用科学手段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测试,以分析其犯罪动因及性格特征,为教育挽救提供依据。1999年,这一做法在全市推广。心理矫护体系是在心理测试工作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该院曾经对审理的112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90%以上涉罪的未成年人都有不同类型、程度的心理偏差。例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小王行为表现异常,其父亲也反映女儿的日常行为较为怪异。为了甄别造成小王异常行为系智力障碍还是心理疾病,以对其准确定罪量刑,采取适当的强制措施及刑罚方式。该院心理咨询师会同团市委权益部12355上海青少年共同服务平台的2名心理咨询师一起到长宁看守所对在押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小王进行心理会诊和心理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未管所服刑期间她表现良好,积极学习改造。
为了更深入地探触犯罪少年的心灵世界,该院不断探索,从一开始设立单独的谈话室,到精心布置了“新起点”爱心谈话室,专门用于开展取保候审的涉罪少年的心理测试和心理会谈。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咨询室环境布置的特殊需要,从房间色调的采用、家具用品的摆设、装设画的选购作了精心的布置,努力创设一个平等、轻松、安静、舒适的会谈环境,为增强心理干预、心理矫治的有效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涉罪未成年人心理矫护体系”的成立,使心理学知识得以在少年司法全程中运用,实现了少年司法资源共享,体现了群防群治,推动了工作深化,彰显了司法文明。
启动仪式上,区公安、检察、法院、区社区矫正社工等18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志愿者组成的“迷途少年心理护航队”正式揭牌,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开展心理测试、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治的工作意见》(试行)以及相关实施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