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胜利股份(相关,行情)成功实施管理层收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此前,深发展(相关,行情)外资收购消息也是市场最关心的话题。这些动态表明,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以及部分禁令的解除,上市公司收购将呈现与前截然不同的特点。买壳上市逐渐式微
今年下半年以来,整个资本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是核准制的大门已经打开。对于一些产业基础扎实、盈利状况好的企业来说,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直接核准上市的通道已经畅通,因此许多企业在选择是否"买壳上市"时便多了几分犹豫;第二是过去二级市场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投资者的理念也日见成熟和理智,想借收购重组来控制二级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第三是监管越来越严格。无论是对上市公司本身的运营还是对二级市场,监管都愈发严厉,原有很多并购重组的操作手法和理念面临着巨大的道德和法律风险。监管的严格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按照规范运作,那些没有产业基础,纯粹靠资本游戏生存的企业将越来越困难。原有驱动买壳上市的利益点在逐步丧失,"买壳上市"遭遇前所未有的困窘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近几年来,虽然收购上市公司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其中有很多公司重组失败,控股权被多次转让,这实际上已经反映出相当一部分收购方本身并不具备"买壳上市"的实力。如今随着市场的调整,买卖双方都在经历痛苦的心理历练。历练过后,市场中应该体现的便是"壳"资源价值的回归和购买方的理性选择。实质性重组增多
战略性并购是相对于财务性并购而言的,更多是从并购目的如双方是否有产业整合价值来区分的。而实质性重组是相对于报表重组而言的,主要是从资产置换的规模等角度来界定。2001年下半年以来,实质性重组的数量明显增多。2001年上市公司重组中,14家进行了债务重组,30家实质性资产置换,占实际控制权变动公司的比例为47%,其中6家在托管过程中就进行了重大资产重组,4家两次转让的公司有3家实质性资产置换。相对于实质性重组,战略性并购的案例发生较少,但最近每年都会有一两起发生,而且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收购出现新趋势
一、以产业整合为目的的战略性并购将走向前台
显然,为适应全球产业竞争的需要,企业并购必须把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作为合作的首要条件。比如,经历了诸侯割据之苦的我国家电行业,显然就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海尔、长虹这些行业巨头寻找各自的并购对象,抑或是被别人并购,或者是双方联手,都是并不遥远的事情。
二、旨在调整企业内部机制的并购将浮出水面
中外企业的竞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企业经营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比拼。近日,管理层融资收购(MBO)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实际上,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需求。不同于国际上曾经流行的MBO,理清产权、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使命让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带有了更多本土化的色彩。管理层收购作为成功率最高的一种并购方式必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国证券市场上。
三、外资收购或收购外资
事实上,巨大的市场吸引,早已使外资对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市场虎视眈眈了,只是由于先前的政策上的一些限制使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介入更多地是采取迂回的方式。但对于一些质地良好的非上市公司,则已经祭起了收购的大旗。对于国民经济中一个整体上优质的群体--上市公司,显然想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外资也是窥视已久。如今禁令已经解除,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已可以向外资转让,相信收购的浪潮必将涌起。
由于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一些有实力的国内公司也已开始走出国门,收购外资。这方面的案例也不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