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郑州从来不缺乏文化产品,但文化品牌的缺失却使郑州在文化发展中一直处于弱势。改革开放三十年,郑州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及强,最终通过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在郑州形成了愈来愈浓厚的主流文化氛围。现在的郑州,正在以文化品牌的实力,为郑州的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形象支撑。
(出豫剧:压混 出画外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郑州长期以来缺乏文化的拳头产品。豫剧长期一枝独秀无奈地反映出当时文化名人少、文化产品单一的状况。
黄海碧,郑州市文化局副局长,从事文化工作三十年,是郑州文化改革开放的见证人。据他回忆,改革开放初期,郑州的文化活动绝大多数是民间和地方上的一种自发行为,文化资源只带来少量的经济收入(改革开放前,我们郑州的艺术队伍建设还是比较完整的,但改革开放前那个完整是在计划经济这下大而公、大锅饭的形式,生存没有什么压力,当然也没有多少可数的作品)
当时,郑州有话剧团、京剧团、越调剧团、豫剧团、曲剧团,常常是一个作品排了豫剧排京剧,排了曲剧唱越调。
生存的无压力,导致郑州的艺术团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展上是慢半拍的。时间到了1985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波及郑州,而此时的郑州艺术团体仍然在随大溜,没人操心市场在哪里,当剧团意识到得自己找市场推销时,一下子就懵了。1988年,郑州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郑州市话剧团由于长期入不敷出被迫解散:(当时,郑州市话剧团的水平在全国是排在前列的,因为郑州市话剧团的前身是北京实验话剧团,戏剧底子非常厚而且知名演员很多。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陆丽珠、刘露、李明到后来的张莲英、陈敏,在话剧团一砍掉之后,这个队伍就散了)
这只不过是郑州文化改革中的一个个案。80年代后期,我国进入了通俗文化的繁荣时期,录音机、电视机的普及,流行歌曲的风行,影视明星、歌星的出现,都让舞台剧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当时,郑州的艺术团体都举步维艰,黄海碧:(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青人很少有爱看戏的。他们面对的世界太丰富,可看可玩的太多,这不是哪一个地方,全国一个特定时间比较普遍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咱们郑州除了戏剧也就没什么了,所以话剧团砍掉了、京剧团砍掉了、越调剧团砍掉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得有二十多年,我们郑州在全国的文化界是相对比较沉寂的。)
文化的沉寂,衍生了地域的偏见:虽然进入21世纪后,郑州的经济实力很快提升,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河南是全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总经理助理黄晓钢(在我们的印象中,河南就是一个农业大省,文化资源挺丰富但没什么叫得响的文化产品。)
到了2004年,郑州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发展已经严重失衡,而这时文化产业的概念也早就被人们接受了。市委、市政府开始了郑州文化产业的破冰之举:(这一次市委、市政府不仅是头脑清醒,而且是高瞻远瞩!看到了文化软实力将起到的不可预知的作用,不能再跟着别人走,那样永远也追不上,那引导潮流无从谈起。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机构来研究如何来创造和推出我们郑州的文化品牌)
经过慎重的研究,郑州市的决策者们把目光锁定在最具地域文化个性的项目上。郑州市市委书记王文超:
(录音)“这些年我们分析,郑州这么多文化资源,最主要有几个牌子是可以打出去的,要把嵩山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和黄帝文化这几块牌子要打响。”
此后,郑州参照国际知名演艺公司的运作模式成立了郑州歌舞剧院。2004年底,我市的第一部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横空出世,少林风席卷全国。黄海碧:(武术与舞蹈结合在此之前从来没人用过,我们为个题材决定了我们的艺术创新和突破,歌舞剧院的体制上采取了主创人员的委约制、主要演职员的签约制、群众演员的合同制,使这个团在机制上就显得更活一些,武术演员的专业素质让别的院团无法模仿,这样才使人们对这个舞剧有了拍手叫绝的称谓。)
《风中少林》刚推出时,在文艺界,许多人不相信这是郑州的原创产品,可接连囊括国内舞台艺术大奖,近两千万的演出收入的现实,让郑州一举成为文化产业改革的成功范例。至使2008年初,《云水洛神》推出时全国文艺界轰动,各地专家专程来郑观摩,再次确立了郑州歌舞剧院一线院团的地位。院长张向荣( 几乎全国艺术院团的领导和舞蹈界的专家都来观摩了我们的演出。全国文化界都流行一种说法叫“郑州现象”,至少说明了我们郑州在艺术精品的创作上,在全国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地位)
2008年9月26号到10月8号,第十届亚洲艺术节在郑州举办。将近半个月的时间里,20个亚洲国家和香港、澳门的37个艺术团体带着自己的文艺精品来到郑州展演,各种文化活动多达900项,这是郑州首次承接国际性的文化展会,也是历届亚洲艺术节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内容最丰富的一届。得到文化部和各亚洲国家的高度评价。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第十届亚洲艺术节的成功是艺术节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市文化局局长闫铁成对记者说:(在第十届亚洲艺术节筹备期间,市委、市政府就制定了办会的宗旨:我们要么就不办,要办就要办成最好的!)。
“做到最好”!近年来,郑州的文化就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开始了自己的跨越式发展。而第十届亚洲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只是郑州对自身文化实力的一次集中检验。这一次,郑州交上了令各国嘉宾和全体市民满意的答卷。缅甸文化部艺术局局长乌仰拉乌:(郑州非常具有文化底蕴也非常具有经济实力,在文化和经济方面都能够支撑起亚洲艺术节这样如此大规模的文化艺术活动,感到非常欣喜。)
此外,“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一个个传统文化品牌浴火重生;《快乐星球》,“小樱桃”、“独角乐园”等文化新品精彩纷呈。郑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人一种久违的沸腾之势。而这背后,则凸显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眼光以及在它们带动之下的郑州文化产业从迷茫到自觉的质变。市委书记王文超(王文超录音2 文化做为我们城市的一大优势,我们将在这些方面继续加大投入的力度,摆到重要的日程上去,把文化资源大市真正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强市)
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取决于资源的文化价值+现代科技+生活时尚,三者缺一不可。文化元素一旦与现代科技和时尚生活相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据统计,2007年,郑州的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了百亿元,达到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