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盟 |
|
|
|
成为本频道当地特邀律师,您将尽享当地优质案件委托资源,提高知名度,提升案源!开拓您的法律事业![查看详细] |
|
|
· 全国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现场会与会人员到我(2008-11-9)
· 关于调整我市耕地占用税适用税额的通知(2008-11-9)
· 国土局贯彻落实市纪委二次全会精神(2008-11-9)
· 我局召开2006年度工作总结表 |
|
|
|
|
中国产权法律网 2011-2-14 来源: 编辑: |
陕西摄协主席胡武功回应《洪水袭来之际》“盗窃”事件:“那是我站在烧饼炉上拍的”
日前,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胡武功被质疑28年前的获奖名作《洪水袭来之际》涉嫌盗用他人作品,三天后胡武功在其博客上发表反驳声明,随后公布了作品底片并予以说明。最近在上海“比极影像”影廊做个人作品展的胡武功对“盗窃”事件再次作出回应,并声称这是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陕西摄影界的人给他造的谣。
撰文/图片整理:本报驻上海记者 巩一璇
胡武功简介:
1949年7月生于西安,1969年始在部队从事新闻摄影,1975年转入传媒至今。现任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1983年7月31日,采访安康百年不遇特大洪水,拍摄照片《洪水袭来之际》获首届中国最佳新闻摄影奖及中国新闻特别奖。先后出版文集《摄影家的眼睛》、《中国影像革命》,摄影画册《胡武功摄影作品集》、《四方城》以及《西安记忆》、《藏着的关中》等专著,主编《中国摄影四十年》、《中国人本》等。另有,同名图书《胡武功》。
28年前的名作遭受质疑
2011年1月13日,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论坛发表了一篇题为《拂去画皮,让摄影人“造假”不留后遗症》的帖子。发帖人牧笛表示胡武功发表在《陕西日报》上并获奖的作品《洪水袭来之际》,涉嫌盗用安康群艺馆摄影师的底片,但三天后该帖就被删除。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负责人韩先生表示,他们希望此事不要影响摄协的工作,也考虑到帖子里涉及了其他人的利益,就关闭了该帖。后因新华网“发展论坛”将其转载,立即引来各方关注。
《洪水袭来之际》拍摄于1983年安康特大洪灾期间,照片中是民警李安飞和战友在抢救一个已经昏迷的灾民。胡武功当时供职于《陕西日报》,照片首发却是在当年8月8日的《中国日报》上。该作在1984年获得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一个最佳新闻照片奖,后又获得中国记者协会全国好新闻奖特别奖等一系列奖项,胡武功被誉为“开创国内灾难摄影报道的先河之人”。
摄协:发帖论坛不代表官方意见
胡武功是现任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这一身份使得“盗窃照片”事件更加博人眼球。短时间内,胡武功在他个人博客上作出声明:“中国摄协官方网站发表这样的帖子是出乎我意料的,而且是不慎重、不严肃的。众所周知,去年的这个时候,为桑玉柱事件我曾与六位摄影界同仁联名向中宣部反映过中摄协主要负责人的问题。今天,在陕西摄协即将换届之际,有人在中摄协网站发表这篇不实言论,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
中国摄影家协会也作出回应,负责人韩先生称,“发帖的论坛并不代表官方意见,这个‘百家论坛’是2010年12月底才开设的,管理员也非常年轻。我们希望在这个论坛上汇集来自摄影界的各种声音,是公开自由的。”他认为,该帖也没有涉及到人身攻击等过分的言辞,中国摄协跟各省、市的摄协是平行关系,各省、市协会领导的换届工作跟中国摄协也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去年10月的时候,由我们中摄协主办的一个非常权威的《中国摄影》杂志以30多页的篇幅对陕西摄影群体做了一个专题报道,里面对胡先生和陕西摄影界都是非常肯定的,如果胡先生还存有疑虑,那我们不是自相矛盾吗?”
当年在陕西安康群艺馆做摄影师的邱永锡,在胡武功博客中也留言说明了他当时在安康拍摄、委托冲洗胶卷的情况,以及三人所用相机及胶片型号。他说胶片短缺一事他曾对人提及过,但并未说过胡武功盗用了自己的作品底片。
拍农民生活
也记录帝王陵墓
自幼就对摄影有着浓厚兴趣的胡武功,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但他六岁以前都和农村的外婆一起生活,放牛、割草、砍柴这些活儿做得比农民的孩子还利索。他的摄影作品大多反映了农村生活,他说“我毫不修饰地记录了农村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有教堂门前喂猪的农民,有乡村大会的场景,有背了一身被子在拜天地的新婚夫妻,还有井下作业的矿工。而这次在上海“比极影像”影廊展出的作品中,一组名为“见龙在田”的系列格外引人注意。在这组作品中,他拍摄的是隐藏在乡间地头的石雕,这些石雕的来头可不小——是唐朝、汉朝甚至更早以前的帝王陵墓周围的石像雕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胡武功就开始关注这些遗落在民间的帝王陵墓,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石雕逐渐被风化、损毁,甚至被偷盗,但村民们仍然日复一日地在那块土地上耕种。胡武功说这些散落在村落的王孙贵族墓,是民族一笔非常珍贵的遗产,应当有效地对其进行保护。
对话胡武功:我对荣誉这些看得不重 两次大奖我都没有去领
广州日报:您第一幅照片拍摄于什么时候?
胡武功:就是展览中那幅《包饺子》,1967年拍的,照片中是我的父母和小妹妹。我当时在西安美院附中学习绘画,放假回家的时候,我就跟我的老师借相机回去给我家人拍照。但回去之后,我并没有拍那种传统的肖像照,而是随意拍了一些他们的生活状态。那是我第一次使用相机。
广州日报:您自己怎么看待这些荣誉?
胡武功:当时获得的中国新闻奖是非常有分量的奖项,比教授评职称发表的学术论文还重要。但我当时得的两个奖,我都没有去领奖,我们搞摄影的人对荣誉、职位这些都看得不重,本体还是要去一线,要去拍照片。
那是站在烧饼炉子上拍的
广州日报:广州日报:现在还记得当时在安康的采拍情景么?
胡武功:我当时拍完之后,洪水又来了一轮,已近来不及跑了。后来是当地的一个摄影师把我带到了当时还是安康县的广播局的三楼上,我们就在那个楼顶过了一夜。到晚上12点的时候水都淹到阳台上了,我们离水面只有不到一米的距离。第二天早上九点多,当地政府才派了一艘小船把我们救出去。
广州日报:《洪水袭来之际》那张照片是在什么状况下拍下来的?
胡武功:那张照片是在一个烧饼铺里拍下来的。我当时站在水里,但拍得时候觉得高度不够,我就站到做烧饼的炉子上去,后来那个炉子因为水不断地冲击就崩塌了。 |
|
|
|